

唐張司業詩集「張文昌集、張司業集」八卷,唐張籍撰。籍字文昌,世稱張司業,故以名集。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七卷,其文生前未編刊成集,後經唐季五代戰亂,多已散失。張洎費時二十餘載,輯得籍詩歌四百餘首,編為十二卷,名曰木鐸集。張洎張司業集序稱:「自皇朝多故,薦經離亂,公之遺作,十不存一。予自丙午歲迨乙丑歲,相次緝綴,僅得四百余篇,藏之篋笥。餘則更俟博訪,以廣其遺闕云爾。」南宋末,湯中就家藏元豐八年寫本,以他本參校,校定為張司業集,共八卷,附錄一卷,由魏峻於平江刻版印行。明正德間,劉成德又據此本重加編次,于萬曆、嘉靖間印行,題為張司業詩集,凡八卷,收詩四百五十餘首。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刻本。明萬曆中和州張尚儒與張孝祥于湖集合刻而成,尚儒稱購得河中劉侍禦本,又參以朱蘭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詩四百四十九首,並錄與韓昌黎書二首,訂為八卷。可知並非張洎、湯中之舊。但其數不甚相遠,似乎無所散佚。明正德十年,劉成德得常明倫錄本,複為編次,共三百九十三首。今傳明嘉靖間刻本唐張司業集八卷,收錄詩歌四百五十餘首,附張洎、劉成德序。劉成德唐司業張籍詩集序云:「按,唐史云有集七卷。不傳。」後四部叢刊據此影印。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以此為底本,參照現存各本,細加校點刪補,編成張籍詩集,共八卷,詩四百七十八首,逸句一條,聯句六首,附錄二項 「張籍書二首,他人序跋三則」,為目前最完善張籍作品集。另有宋蜀刻本張文昌文集。北京圖書館藏有宋刻張文昌文集「四卷殘本」,陸貽典跋影抄本,黃丕烈跋舊折八卷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張司業集八卷「安徽巡撫採進本」唐張籍撰。籍字文昌,和州人。貞元十五年進士。官至國子司業。事迹附載唐書韓愈傳中。籍以樂府鳴一時,其骨體實出王建上。後人概稱張、王,未爲篤論。韓愈稱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羣。諒矣。其文惟文苑英華載與韓愈二書,餘不概見。相其筆力,亦在李翱、皇甫湜間。視李觀、歐陽詹之有意剷雕,亦爲勝之。昌黎集有代籍上李淛東書,稱以盲廢。然集中祭退之詩稱「公比欲爲書,遺約有修章。令我署其末,以爲後事程」。則愈沒之時,籍猶執筆作字,知其目疾已愈,世傳盲廢者非也。其集爲張洎所編。洎序稱「自丙午至乙丑相次綴輯,得四百餘篇」。考丙午爲南唐李昪昇元元年,當晉開運三年;乙丑爲宋乾德二年。蓋洎搜葺二十年始成完本,亦云勤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張洎所編籍詩,名木鐸集,凡十二卷。近世湯中季庸以諸本校定爲張司業集八卷,刻之平江。」此本爲明萬歷中和州張尚儒與張孝祥於湖集合刻者。尚儒稱購得河中劉侍禦本,又參以朱蘭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詩四百四十九首,並錄與韓昌黎書二首,訂爲八卷。則已非張洎、湯中之舊。然其數不甚相遠,似乎無所散佚也。
張籍,字文昌,世稱張司業,祖籍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和州烏江縣 「今安徽和縣」人。貞元進士,官至水部郎中、國子司業。博學有識,籍善於文,晚年與韓愈齊名,世稱「韓張」。著有論語注辨二卷,今佚,張司業集傳於世。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