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呂和叔文集「呂衡州文集」十卷,呂溫撰。又名呂衡州集呂溫集。詩文別集。和叔,曾任衡州刺史,故名。原集為劉禹錫編次。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均著錄為十卷,然未有刊本流傳至今。四庫全書鮑士恭家藏馮亦蒼本收錄,題名為呂衡州集,已非禹錫編次之舊。文體富豔,有丘明班固之風,所著淩煙閣功臣銘張始興畫贊移博士書,頗為文士所賞,世以呂衡州稱之。與禹錫相善,故有禹錫整理呂衡州集十卷傳世,與駱賓王集十卷、李元賓集六卷,合稱唐人三家集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鈔本。有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影寫本,多種抄本。咸豐伍崇曜輯入其所刊粵雅堂叢書二編,附考證一卷,叢書集成初編據以刊行。四部叢刊則據鐵琴銅劍樓述古堂精抄本影印,卷一、二為賦詩,卷三以下為文。書前有劉禹錫序,書後有柳宗元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二次影本附校勘記一卷,是較完整本子。又呂筏州文集十卷,有抄本,四庫全書據以採錄秦恩複唐人三家集本,附考證一卷。別有抄七卷本和抄五卷本,編次、篇目互有差異。單收詩歌者,則有呂衡州詩集二卷、補遺一卷,席啟寓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又詩集一卷,朱警唐百家詩江標影刻唐人五十家小集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呂衡州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呂溫撰。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人。貞元十四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後謫道州刺史,徙衡州,卒。事迹具唐書本傳。劉禹錫編次其文,稱斷自人文化成論諸葛武侯廟記爲上篇。此本先詩賦,後雜文,已非禹錫編次之舊。又第六卷、七卷志銘已闕數篇。卷末有孱守居士跋云:「甲子歲從錢氏借得前五卷,戊辰從郡中買得後三卷。俱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闕如。因取英華文粹照目寫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聞砧以下十五首,本所無,照陳解元棚本鈔入。」孱守居士常熟馮舒之別號,蓋所重編也。亦八司馬之黨。當王叔文敗時,以使吐蕃倖免。其人品本不純粹。而學春秋陸淳,學文章於梁肅,則授受頗有淵源。集中如與族兄臯書,深有得於六經之旨。送薛天信歸臨晉序,洞見文字之源。裴氏海昏集序,論詩亦殊精邃。古東周城銘,能明君臣之義,以糾左氏之失。其思子台銘序,謂遇一物可以正訓於世者,秉筆之士未嘗闕焉。其文章之本可見矣。惟代尹僕射度女爲尼表可以不存。而諸葛侯廟記以爲有才而無識,尤好爲高論,失之謬妄。分別觀之可矣。

呂溫,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濟」人。父呂渭官至禮部侍郎。大曆七年出生,學春秋陸淳,學文章于梁肅,授受皆頗有淵源。工文,長於銘、贊,然「性險躁,譎詭而奸利」。貞元十年應河南府試,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次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與翰林學士韋執誼相善,亦善王叔文,為其所倚重。十九年任左拾遺,以侍御史隨工部侍郎張薦出使吐蕃元和元年乃還。改官戶部員外郎,時王叔文失勢,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貶,獨免。進戶部員外郎,轉司封員外郎。與竇群羊士諤相昵。群為禦史中丞,薦知雜事,士諤為禦史,宰相李吉甫持之不報。乘間奏吉甫陰事,詰辯皆妄,貶均州刺史。議者不厭,再貶道州。五年轉為衡州刺史,元和六年八月病卒于任所,年四十。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4020200729-5-00001.jpg

其他版本
清叶氏朴学斋抄本(清周锡瓒校并跋)
清初钱氏述古堂抄本
清吴兴沈氏抱经楼抄本(吕衡州文集)
清姚氏抄本
清抄本(吕衡州文集)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