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
礼类
书类
孝经类
总类
小学类
乐类
群经总义类
四书类
易类
诗类
春秋类
尔雅类
谱牒类
总类
方志类
编年类
传记类
地理类
金石考古类
纪事本末类
诏令奏议类
史钞类
政书类
纪传类
史表类
杂史类
史评类
时令类
目录类
杂家类
释家类
总类
医家类
小说类
儒家类
艺术类
兵家类
天文算法类
类书类
新学类
法家类
诸教类
谱录类
术数类
道家类
农家类
词类
曲类
总集类
楚辞类
别集类
诗文评类
独撰类
杂纂类
郡邑类
氏族类
辑佚类
三国志
共六十五卷
纪传体断代史。西晋陈寿撰。「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因晋承魏而得天下,故尊魏为正统。名为志实无志,全书仅有本纪、列传。而「蜀书」「吴书」皆无本纪。
题要: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計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無表、志。尊魏正統,列本紀稱帝,蜀吳爲傳稱主。魏、吳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蜀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裴松之爲之作注,引書一百五十九種,史料增補遠多於原書,開一代注釋體例,極便於後學。四庫全書總目題要曰:其書以魏爲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爲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爲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僞魏是僞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僞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格繩也。惟其誤沿史記周、秦本紀之例,不托始於魏文,而托始曹操,實不及魏書敘紀之得體。是則誠可已不已耳。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詔爲注,所注雜引諸書,亦時下已意。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一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中往往嗜奇愛博,頗傷蕪雜。如袁紹傳中之胡母班,本因爲董卓使紹而見,乃注曰:「班嘗見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記,語多不載。」斯已贅矣。鐘繇傳中乃引「陸氏異林」一條,載繇與鬼婦狎昵事。蔣濟傳中引列異傳一條,載濟子死爲泰山伍伯,迎孫阿爲泰山令事。此類鑿空語怪,凡十餘處,悉與本事無關,而深於史法有礙,殊爲瑕纇。又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故於魏志武帝紀「沮授」字則注「沮音菹」。「犬廣平」字則引續漢書郡國志注「犬廣平,縣名,屬漁陽」。「甬道」字則引漢書「高祖二年與楚戰,築甬道」。「贅旒」字則引公羊傳。「先正」字則引文侯之命。「釋位」字則引左傳。「致屆」字則引詩。「綏爰」字,「率俾」字,「昏作」字則皆引書。「糾虔天刑」字則引國語。至蜀志郤正傳釋誨一篇,句句引古事爲注,至連數簡。又如彭羕傳之「革」不訓老,華佗傳之「旉」本似專,秦宓傳之「棘」、「革」異文,少帝紀之「叟」、「更」異字,亦間有所辨證。其他傳文句,則不儘然。然如蜀志廖立傳首,忽注其姓曰「補救切」。魏志涼茂傳中,忽引博物記注一「繦」字之類。亦間有之。蓋欲爲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爲例不純。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此爲百衲二十四史本。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少好學,師事譙周,蜀漢時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曲意附從。壽因不屈從黃皓,故屢遭遣黜。蜀降晉,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屢次被貶,受人非議。元康七年卒,享年六十五歲。太康元年,晉滅吳,壽歷時十年撰成三國志。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後移居江南。祖昧官光祿大夫,父珪任正員外郎。松之幼喜讀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武帝太元十六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二十。義熙初,松之先後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尚書祠部郎。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松之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贊其有「廟廊之才」,任其治中從事史、封國世子洗馬。宋代晉,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僕射等職。元嘉三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松之往湘州。後升任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年六十五,致仕。元嘉二十八年,卒,終年八十。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松之作注。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之原則,四庫提要分其法爲六「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松之所據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原書多出三倍。宋文帝驚歎爲「不朽」之業。
版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全书共 1 函 16 册 1308 页,宣纸,胶装,新式標點。
宋书
共一百卷
纪传体断代史。南朝梁沈约撰。原本至北宋已多散失,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南史」以补之,卷帙亦有所编次。宋氏年唯五纪,然列传多录豪门士族,故书满百篇,颇为繁富。
题要:
宋書一百卷。南朝沈約撰,南齊永明六年」四八八年「。成書。宋書有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計一百卷。上起東晉義熙元年,」四〇五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為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本紀十卷包括:武帝紀三卷、少帝紀一卷、文帝紀一卷、孝武帝紀一卷、前廢帝紀一卷、明帝紀、一卷、後廢帝紀一卷、順帝紀一卷,共載八帝。另劉劭殺父自立,在位僅三月,未入本紀而入列傳。武帝紀分三卷,爲全書主線,載劉裕敗桓玄,滅南燕,征孫恩、盧循,於義熙十三年滅後秦。元熙二年「晉帝禪位於王」,並下詔:「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創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于「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創「元嘉之治」,「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餘糧棲畝,戶不夜扃。」宋書志包括:律曆志、禮志、樂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書前志序曆敘前史設志之由。沈氏藝文、溝洫二志,因「世殊事改,於今可得而略。」郊祀、輿服二志,沈氏將之歸入禮志。五行志外,另立符瑞志一目,記陰陽五行,災祥效應等。州郡志載東晉以來州郡變化。律曆志存楊偉景初曆全文,及何承天元嘉曆、祖沖之大明曆全文。其列傳,史通書志篇曰:「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如何承天傳收諫北伐表五千餘字;謝靈運傳收勸伐河北疏二千餘字;羊玄保傳兄子羊希附傳,收西陽王子尚上書,曰「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樵蘇無托,至漁采之地,亦又如茲。」宋書因襲前例,無表。沈約最初宋書只有紀、列傳共七十卷,梁書沈約傳載,約「表上其書,謂本紀、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唐劉知幾史通說「此書為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合百卷。」宋書列傳敍事用帶敘法,如劉道規傳帶敘劉遵履歷。然宋書為高門士族妄加吹捧,繁簡失當。其成書倉促,失檢甚多。且缺食貨志、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梁沈約撰。約事蹟具梁書本傳。約表上其書,謂本紀、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諸志,須成續上。今此書有紀、志、傳而無表。劉知幾史通謂此書為記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合百卷,不言其有表。隋書經籍志亦作宋書一百卷,與今本卷數符合。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於後人所編次歟。以志序考之,稱凡損益前史諸志為八門。曰律曆、曰禮、曰樂、曰天文、曰五行、曰符瑞、曰州郡、曰百官。是律曆未嘗分兩門。今本總目,題「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卷十二志第二曆上,卷十三志第三曆下」,而每卷細目,作「志第一律志序,志第二曆上,志第三曆下」。則出於後人編目,強為分割,非約原本之舊次,此其明證矣。八志之中,惟符瑞實為疣贅。州郡惟據太康地志及何承天、徐爰原本,于僑置創立,並省分析,多不詳其年月,亦為疏略。至於禮志合郊祀、祭祀、朝會、輿服總為一門,以省支節。樂志詳述八音眾器及鼓吹鐃歌諸樂章以存義訓,如鐸舞曲、聖人制禮樂篇,有聲而詞不可詳者,每一句為一斷,以存其節奏,義例尤善。若其追述前代,晁公武讀書志雖以失於限斷為譏。然班固漢書增載地理,上敘九州;創設五行,演明鴻範。推原溯本,事有前規。且魏、晉並皆短祚,宋承其後,歷時未久,多所因仍。約詳其沿革之由,未為大失,亦未可遽用糾彈也。觀徐爰傳述當時修史,議為桓玄等立傳。約則謂桓玄、盧循等身為晉賊,非關後代;吳隱、謝混等義止前朝,不宜濫入;劉毅、何無忌等志在興複,情非造宋,並為刊除,歸之晉籍。其申明史例,又何嘗不謹嚴乎?其書至北宋已多散失,崇文總目謂闕趙倫之傳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謂獨闕到彥之傳。今本卷四十六有趙倫之王懿張邵傳,惟彥之傳獨闕,與陳振孫所見本同。卷後有臣穆附記,謂此卷體同南史,傳末無論,疑非約書。其言良是。蓋宋初已闕此一卷,後人雜取高氏小史及南史以補之,取盈卷帙。然南史有到彥之傳,獨舍而不取。又張邵傳後附見其兄子暢,直用南史之文。而不知此書卷五十九已有張暢傳,忘其重出。則補綴者之疏矣。「臣穆」當即鄭穆,宋史有傳,嘉祐中嘗校勘宋書。其所考證,僅見此條。蓋重刊之時削除偶剩,亦足見明以來之刊本,隨意竄改,多非古式云。宋書列傳名錄有姓名者,凡二百三十餘人。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宋蜀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厘米,寬十九厘米。沈約,字休文。生於南朝宋元嘉十八年,四四一年。卒于梁天監十二年。五一三年。南朝吳興郡武康人,今浙江德清縣。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子,約曆宋三十八年。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時,起家奉朝請,遷郢州外兵參軍。南齊立,任征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國子祭酒。梁武帝蕭衍即位,授尚書僕射,冊封建昌縣侯,歷任左僕射、中書令、尚書令、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諡隱。齊永明五年,約受命編撰齊書一百卷。另著有晉書一百一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俗說三卷。其詩作風靡當時。曾據「四聲」作音律「八病」說,撰四聲譜。除宋書外,其他皆已亡失。永明五年奉詔撰宋書。梁書有其傳,論曰:「約曆仕三代,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取則。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于文章,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自負高才,昧于榮利,乘時藉勢,頗累清談。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進一官,輒殷勤請退,而終不能去,論者方之山濤。用事十餘年,未嘗有所薦達,政之得失,唯唯而已。昔木德將謝,昏嗣流虐,惵惵黔黎,命懸晷漏。高祖義拯橫潰,志甯區夏,謀謨帷幄,實寄良、平。至於范雲、沈約,參預締構,贊成帝業;加雲以機警明贍,濟務益時,約高才博洽,名亞遷、董,俱屬興運,蓋一代之英偉焉。高祖旁求儒雅,文學之盛,煥乎俱集,其在位者則沈約、江淹、任防,並以文章妙絕當時。」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彼時最先進之攝影製版技術,嘔心瀝血十餘年始告竣工,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選用的各種珍罕版本因年代久遠而殘缺不全,編校者相互參校、補綴,如僧人「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宋刻善本十五種、元刻善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宋景祐刻本;晉書則以數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所輯版本;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發佈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首次公佈古籍校印流程,其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爲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爲此寫作衲史校勘記,洋洋百數十冊。其校勘規律及原則,至今仍被奉爲圭臬。蔡元培評百衲本二十四史曰:「嘉惠學林⋯歡喜讚歎得未曾有。吾哥博觀精勤之成績所以嘉惠學子益無限量。」胡適評道:「今早細看,歡喜讚歎,不能自己。此書之出,嘉惠學史者真不可計量!惟先生的校勘,功勞最勤,功用最大,千萬不可不早日發刊。」傅增湘盛讚:「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采獲者皆前人未見之書,故其定論者多千古未發之覆。」顧起潛評論:「皇皇巨編,非有高深的學養,難能作出宏大的規劃,博訪古本、善本、非熟悉中外藏書情況,難以集事,搜羅異書,發揚特點,非有淵博的學問,不克有所發明。」張舜微認爲:「從此全史出現了最標準的本子,可據以訂價補缺,對史學界的貢獻爲最大。」王紹曾稱讚:「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宋元以來全史善本的一次大結集,是宋元以後全史最佳的匯印本。搜羅舊本之廣,影印之精,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版本:
百衲二十四史本
全书共 1 函 24 册 1954 页,宣纸,胶装,新式標點。
周书
共五十卷
纪传体断代史。唐令狐德棻等撰。自东西魏分裂,至杨坚代周。据西魏柳蚪史书、隋牛弘「周史」编撰而成。凡五十卷,八本纪,四十二列传,无表、志。原书至宋已有残缺,今本多取「北史」补入。
题要:
紀傳體斷代史。紀宇文氏北周史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迄隋滅周,凡四十七年。唐令狐德棻主編,岑文本、崔仁師等參編。貞觀三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史,德棻主撰北周史,書成於貞觀十年。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無表志。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手。是書多取材西魏柳蚪周史及隋牛弘周記。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趙翼謂「敍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是書存有重要史料,如盧辯傳記北周官制改革;侯莫陳崇傳記府兵制;蕭詧傳存後梁史事。原書至北宋已殘缺,宋仁宗時林希、王安國取北史及它書補綴而成。最早刻於北宋熙寧間,今已佚。南宋紹興十四年,周書同六史於眉山重刻,即「宋蜀本」,或稱「眉山七史本」。今存之宋蜀本爲元明補版而成之「三朝本」。此爲百衲二十四史本。四庫全書總目題要曰:唐令狐德棻等奉勅撰。貞觀中修梁、陳、周、齊、隋五史,其議自德棻發之。而德棻專領周書,與岑文本、崔仁師、陳叔達、唐儉同修。晁公武讀書志,稱宋仁宗時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是北宋重校,尚不云有所散佚。今考其書,則殘闕殊甚,多取北史以補亡。又多有所竄亂,而皆不標其所移掇者何卷,所削改者何篇。遂與德棻原書混淆莫辨。今案其文義,粗尋梗概,則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俱傳後無論。其傳文多同北史,惟更易北史之稱周文者爲太祖。韋孝寬傳連書周文、周孝閔帝,則更易尚有未盡。至王慶傳連書大象元年、開皇元年,不言其自周入隋,尤剽取北史之顯證矣。又如韋孝寬傳末刪北史「兄夐」二字,則韋夐傳中所云與孝寬並馬者,事無根源。盧辯傳中刪去其曾事節閔帝事,則傳中所云及帝入關者,語不可曉。是皆率意刊削,遂成疏漏。至於遺文脫簡,前後疊出,又不能悉爲補綴。蓋名爲德棻之書,實不盡出德棻。且名爲移掇李延壽之書,亦不盡出延壽。特大體未改而已。劉知幾史通曰:「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書文而不實,雅而不檢,真跡甚寡,客氣尤繁。尋宇文開國之初,事由蘇綽。軍國詞令,皆準尚書。太祖勅朝廷他文,悉準於此。蓋史臣所記,皆稟其規。柳虯之徒,從風而靡。」案綽文雖去彼淫麗,存茲典實,而陷於矯枉過正之失,乖乎適俗隨時之義。苟記言若是,則其謬愈多。爰及牛弘,彌尚儒雅,卽其舊事,因而勒成,務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惟憑本書,重加潤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實錄。又議其以王劭、蔡允恭、蕭韶、蕭大圜、裴政、杜臺卿之書中有俚言,故致遺略。其詆諆德棻甚力。然文質因時,紀載從實。周代旣文章爾雅,倣古制言,載筆者勢不能易彼妍辭,改從俚語。至於敵國詆謗,里巷諺謠,削而不書,史之正體。豈能用是爲譏議哉?况德棻旁徵簡牘,意在摭實。故元偉傳後於元氏戚屬事迹湮沒者,猶考其名位,連綴附書,固不可概斥爲疏略。庾信傳論倣宋書謝靈運傳之體,推論六義源流,於信獨致微辭。良以當時儷偶相高,故有意於矯時之弊,亦可見其不專尚虛辭矣。知幾所云,非篤論也。晁公武讀書志祖述其語,掩爲己說。聽聲之見,尤無取焉。令狐德棻,字季馨。生於五八三年,卒於六六六年。宜州華原縣人。先居敦煌,世爲河西大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元年,任起居舍人。五年,遷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存巨量典籍。貞觀三年,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主修周書。六年,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十年,周書成。次年,撰氏族志成。八年,預修晉書,定體例。永徽元年,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志。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士。參修貞觀十三年以後之實錄及唐高宗實錄。龍朔二年,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乾封元年,卒,年八十四,諡憲。岑文本,字景仁,生於五九五年,卒於六四五年。南陽棘陽人,祖善方,仕蕭察。父之象,隋末爲邯鄲令。文本聰慧敏捷,博通經史,善於文詞,新唐書藝文志錄文集六十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二十篇,全唐詩存詩四首。崔仁師,定州安喜人,武德初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以薦拜右武衛錄事參軍。貞觀末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以罪配龔州。永徽初授簡州刺史,卒,神龍初贈同州刺史。
版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全书共 1 函 7 册 613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
共十六卷
「楚辞」注本。南宋朱熹撰。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入贾谊四篇,编为八卷,注释简要。时出己见,颇有见地,亦有理学偏见。
题要:
宋朱熹集注。朱熹任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時作,書前題署慶元五年。本書一至五卷據王逸楚辭章句,定屈原二十五篇,爲離騷類,將離騷以外各篇冠以「離騷」。其編次爲:卷一離騷經,卷二九歌,卷三天問,卷四九章,卷五遠遊、卜居、漁父。卷六至卷八爲續離騷類,各篇冠以「續離騷」。其編次爲:卷六九辯,卷七招魂、大招,卷八惜誓、吊屈原、鵩鳥賦,哀時命、招隱士。續離騷篇章取捨與楚辭章句異,朱子曰「七諫、九懷、九歎、九思雖爲騷體,然其詞氣平緩,意不深切,如無所疾痛而強爲呻吟者」,故悉刪而不錄。並補賈誼吊屈原賦與鵩鳥賦,又附揚雄反離騷於後。集注注釋體例,多以四句爲一章,先釋詞之音義,再釋章之大意。每篇題下有小序,屬題解,簡述作者、題意、寫作背景、作意。多取楚辭章句之法,又頗發揮己見。仿毛詩體例,于某些章下,以賦、比、興加以詮釋。楚辭辯證分上、下卷。上卷離騷、九歌,下卷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列專條考證舊說得失。楚辭後語系據晁補之續離騷、變離騷補定而成。錄自荀況至呂大臨五十二篇。此爲未完成稿,前十七篇有解題、注釋,後三十五篇有解題而無注釋。楚辭集注集王逸楚辭章句與洪興祖楚辭補注之大成,並另立新說。如九章,朱子曰:「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如招魂,「後世招魂之禮,有不專爲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如釋離騷「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云:「言與世已不同矣,則但可屈心而抑志,雖或見尤於人,亦當一切隱忍而不與之校。雖所遭者或有恥辱,亦當以理解遣,若攘卻之而不受於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以後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注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乃隱括舊編,定爲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爲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爲續離騷。隨文詮釋,每章各系以興、比、賦字,如毛詩傳例。其訂正舊注之謬誤者,別爲辨證二卷附焉,自爲之序。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凡五十二篇,爲楚辭後語,亦自爲之序。楚辭舊本有東方朔七諫、王襃九懷、劉向九歎、王逸九思,晁本刪九思一篇。是編並削七諫、九懷、九歎三篇,益以賈誼二賦。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以「七諫以下,詞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病而呻吟者也」。晁氏續離騷凡二十卷,變楚辭亦二十卷。後語刪爲六卷,去取特嚴。而揚雄反騷爲舊錄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謂:「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齊東野語記紹熙內禪事曰:「趙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爲之注離騷以寄意焉。」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固不必於箋釋音叶之間,規規爭其得失矣。楚辭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章貢郡齋刊本,含楚辭辯證,反離騷附後。楚辭後語爲朱熹死後,其子朱在於嘉定十年刻印,今已失傳。宋端平三年朱熹孫朱鑒將三書合刊,附有鄒應龍、朱在、朱鑒跋文,爲今存最早、最完整之楚辭刻本。
版本:
宋端平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99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百家姓考略
共一卷
考证「百家姓」之作。清王相笺注。「百家姓」出「兔园集」,宋初钱唐老儒所作。童蒙诵习,奉为典册。通行本凡四百其十二字,有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
题要:
百家姓,據載成文于北宋初。通行本單姓四百零八,復姓三十。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無文理,然千年流傳不熄。其後各改編本,如明吳沉、劉仲質編皇明千家姓,清康熙御制百家姓,元明女真百家姓、蒙古字母百家姓等均無法取代。明呂坤曰:「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王相箋注百家姓,稱百家姓考略,對姓氏來源、郡望及代表人物作考證,並有增益,亦考證「趙、錢、孫、李」起始之由,曰「百家姓出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時錢俶據浙,故首趙次錢,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也。次則國之大族。隨口叶韻,挂漏實多,識者訾之。然傳播至今,童䝉誦習,奉爲典册。乃就其所載,粗爲箋註;方諸古今姓苑、氏族諸書。其猶射者之嗃矢也夫。」故此考略本廣爲流傳。王相,字晉升,號訒庵,約生活於康熙間。生於臨川,祖籍山東琅琊,故署名「琅琊王相」。輯注多類蒙學典籍,如千家詩、女四書、三字經詁、百家姓考略、增訂廣日記故事、世事通考雜字等,四庫全書總集類「存目四」錄王相尺牘嚶鳴一種。
版本:
清歙西徐士业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58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菜根谭
共一卷
语录集。明洪应明撰。因宋儒汪革「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故名。应明采儒、佛、道三家修身处世之学,取中庸之道,教人戒贪少欲,可明心,可补过,可进德,为旷古稀世之奇珍宝训。
题要:
明洪應明撰。此編爲語錄體說禪勸世之品,與屠隆娑羅館清言皆久爲世人所重,奉作箴言。書之得名,據宋汪信民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意謂「才智、修養經磨煉方可獲得」。是書分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門,亦有不分類目,僅分上下兩集者。內容皆同。是書所言皆富哲理性,如談修己待人,謀事圖成,齊家治國之論,皆足發人深省。「毋偏信而爲奸所欺,毋自任而為氣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居官有二語:曰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平情,惟『儉』則足用。」「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應明承襲佛教禪理,兼采儒道二家。如謂「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是書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寓意深遠,曉暢易記。影響頗廣。清康熙間有滿文譯本,日本有大正十五年刊釋宗演菜根譚講話。漢文本以乾隆三十三年常州天寧寺沙門清鎔重校刻本爲佳。菜根譚初刊于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箋,分前後兩集,前集二百二十五條,後集一百三十五條,共三百六十條。據該版序言,大約成書于萬曆十九年前後。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及生平不詳。著有仙佛奇蹤。此爲民國二十年武進陶氏印本。
版本:
民国二十年武进陶氏印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50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千字文释义
共一卷
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兴嗣奉昭用千字编写而成,故名。清汪啸尹逐字注释,并概述其各章要旨,孙谦益参注,是成千字文释义。
题要:
千字文,南朝梁周興嗣編纂。共二百五十句,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復。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綱常、禮教。清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注千字文釋義,分其爲四章:自「天地玄黃」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爲第一;第三十七句「蓋此身髮」至第一百二句「好爵自靡」第二;第一百三句「都邑華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第三;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農」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第四。最後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單列。千字文語句平白,易誦易記,流傳千年。褚人獲贊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顧炎武亦評曰:「讀者苦三蒼之難,便千文之易,於是至今爲小學家恒用之書。」周興嗣,生於公元四六九年,卒於五三七年。字思纂,陳郡項人。世居江南姑孰。博學,善屬文。梁武帝繼位,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爲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羲之書。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梁史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爲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參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著文集十卷,其千字文傳誦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書及兩唐書志有傳。汪嘯尹,卽汪頊,字嘯尹,晚清散曲作家。生平未詳。清褚人獲堅瓠集補集卷二載「汪嘯尹祝詩」一則:「毛德音先生學富家貧,中年瞽廢,同輩惜之。其配亦有賢德。六秩雙壽時,同人俱以詩贈之。先生獨喜汪嘯尹四絕句,詩云:『兩字饑寒一腐儒,空將萬卷付嗟籲。世人不識張司業,若個纏綿解贈珠。』『久病長貧老布衣,天乎人也是耶非。止餘幾點窮途淚,盲盡雙眸還自揮。』『荊布虀鹽四十年,誰人知得孟光賢。至今還舉齊眉案,辛苦終身實可憐。』『工容何事不如人,嫁與寒儒病更貧。垂老雙眉終日鎻,鶯花過盡那知春。』四詩絕非祝嘏常套。先生所以獨喜之與?先生有三國箋注、琵琶評行世。」亦有「閨怨詞」一則:「汪嘯尹頊戲拈閨怨詞,調寄黃鶯兒。每句隱西廂曲一句,跌綻鳳頭鞋。脚跟無線。卷珠簾畢罷了牽掛。收鏡臺。只少一個圓光。懶拈針線懨懨待,指頭兒告了消乏。把象棋下來,安排着車兒馬兒。把雙陸打來。又在巫山那廂。怎奈寸情遠逐征輪邁,小則小心腸兒轉關。酒醒才。改變了朱顏。蒼天叫破,直怎向喉龍。哭倒在塵埃。」也有些土氣息。葉敬,生平未詳。李放皇清書史云:「葉敬,字義方,江都諸生,所書墨蹟石刻,郡人奉爲楷模。」李斗揚州畫舫錄載:「葉敬,字義方,揚州人。工書。」可參。此清歙西徐士業校刻本,題曰「汪嘯尹先生纂輯,孫謙益先生叅注,江都葉敬義方氏書本文,歙西徐士業建勲氏校刊」,大字精寫,蓋刊刻於清末。全書兩萬一千字。
版本:
清歙西徐士业校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69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人间词话
共一卷
词话。清末王国维撰。原载于「国粹学报」,共六十四则,后出单行本,俞平伯标点。后人又辑有「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附录」,合刊发行。
题要:
論詞著作。民國王國維著。宣統庚戍九月脫稿于京師定武城南寓廬,初刊於光緒三十四年國粹學報,著者手定凡六十四則。前九則述其詞學觀,後數十則品評歷代詞人詞作。其詞論爲境界說,亦稱意境說。謂「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謂「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見境界說以真景物、真感情爲二原質。五代、北宋詞即以此擅勝。又從表達之是否自然,別境界爲隔與不隔二類,「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而好用典故、故作雕飾即是隔。又以表達方法之異,分境界爲造境與寫境,以詞人主體情感之顯與隱,別爲有我與無我之境。就生活與藝術之辯證關係,謂詞人「對自然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觀之;出乎其外,故能寫之」。王國維,初名德楨,後改國維,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後改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幼讀私塾,十五歲入州學。一八九八年任時務報書記校對。同年六月入東文學社。一九〇一年赴武昌,任農務學堂譯授。同年秋留日,一九〇一年于南通師範學堂任教。一九〇七年學部總務司行走,後任該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後亡命日本,專攻經史學。一九一六年歸國,從事甲骨文及考古研究。一九二五年任清華教授。一九二七年投昆明湖自殺,諡忠愨。此爲民國十七年文化學社鉛印本,靳德峻箋證。
版本:
民國十七年文化學社鉛印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47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宋词三百首
共一卷
宋词选本。清朱祖谋编选。计选宋词七十九家,词作二百八十三首。朱氏有感于清代词学两派之偏颇,故编此选,两宋词并重,有宋一代名词人代表词作多被选入。编次首录帝王、末录女流,其它作者依时为序。
题要:
詞總集。清末朱祖謀編選。不分卷。祖謀有彊村叢書,已著錄。此編效唐詩三百首例,意在取一代精華,以廣流傳。編者選錄詞作,兩宋並重,突出名家。共收八十一家,詞二百八十三首。編排以人為序,首錄帝王,末錄女子,襲舊時體例。以渾成為主,即況周頤云拙、重、大之意旨,凡涉小慧惻豔之詞概不入選。故是編較張惠言本全面,較朱彝尊本精到。因偏愛吳文英,選文英詞達二十五首,而辛棄疾僅選十二首,殊覺偏頗。亦偶有失考處,如李重元憶王孫,誤作李甲,無名氏青玉案,誤作黃公紹。此爲民國十三年刻本,頁內有大量朱墨批校,安吉吳昌碩篆端。朱祖謀,一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歸安埭溪渚上彊村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
版本:
民国十三年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117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
了凡四训
共不分卷
家训。明袁了凡撰。原为训诫儿子所作,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以解改变命运之则。
题要:
此書爲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全書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闡明種德立命、修身治世之理。此爲清光緒十五年湖北官書處刊本,卷末有袁了凡居士傳、雲谷大師傳、重刻跋。袁黃,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明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生於嘉靖十二年,卒于萬曆三十四年。黃少聰穎敏悟,卓有異才,曾受教雲谷禪師,精通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補諸生。嘉靖四十四年,知縣辟書院。萬曆五年會試,初擬取第一,因策論違逆而落第。十四年中進士,爲萬曆初嘉興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蘇松錢糧,上賦役儀,又請減免米銀十餘條款,爲豪紳所阻而作罷。萬曆十六年授河北寶坻知縣。萬曆二十年,任兵部職方主事,薊遼經略宋應昌上疏請黃至軍營贊畫,與劉黃裳浮海渡鴨綠江。後突遇日軍攻城,黃率領部下及三千朝鮮兵擊退之。久之,李如松兵敗,兵部尚書石星主議和。李如松誣黃以十大罪狀,黃遂罷歸家居,閉戶著書。六十九歲作勸善文了凡四訓。卒年七十四歲。
版本:
清光绪十五年湖北官书处刊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44 页,宣纸,线装,新式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