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唐陸宣公集「唐陸宣公翰苑集」二十四卷,陸贄撰。亦稱陸宣公翰苑集陸宣公集陸宣公文集久任翰林學士,卒諡,故名。原為常處厚編次,二十二卷。皆為議論表疏,直陳古今政治得失,深切著明,為後世所推崇。所作制誥、奏議原各有書單行,僅制誥以「翰苑」名,十卷,載貞元中葉前為朝廷起草詔誥文書八十三篇,人合兩書於一編,仍用原名。奏章、中書奏議各六卷,為任宰相前後奏疏共四十四篇,原稱奏議集南宋紹熙二年兩集合編,採用今名。廣涉中唐社會歷史問題,對若干重大事件,皆有所論,多切中時弊,說理邏輯謹嚴。奉天改元大赦詔尤為膾炙人口、曆傳不衰名篇。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不負堂刻本。以來刊本甚多,大致一為二十四卷本,分制誥十卷,奏章與中書奏議各七卷;一為二十二卷本,分制誥十卷,奏章與中書奏議各六卷。卷數有差,文無出入。以二十二卷本通行,有四庫全書本。尚有詩文別集十五卷,久佚不傳,現存詩三首,殘句一聯,收入全唐詩卷二八十八。張佩芳陸宣公翰苑集注及年譜,通行為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集中失收之文,後輯入唐陸宣公制誥續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翰苑集二十二卷內府藏本」陸贄撰。事迹具唐書本傳。案藝文志議論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常處厚纂。陳振孫書錄解題陸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榜子爲二集,其目亦與史志相同。惟晁公武讀書志所載乃只有奏議十二卷。且稱舊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翰苑集十卷。蘇軾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裒諸集成此書,與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書目所列,實作翰苑集。而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所見槧大字本二十二卷者,亦作翰苑集。則自南宋以後,已合議論表疏爲一集,而總題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見乃本,恐非全冊。而今世刊行集,亦有題作陸宣公奏議者,則又沿書志而失之者也。宋祁傳贊,稱其論諫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盡用。故新唐書例不錄排偶之作,獨取文十餘篇,以爲後世法。司馬光資治通鑒,尤重贄議論,採奏疏三十九篇。其後蘇軾亦乞以文校正進讀。蓋其文雖多出於一時匡救規切之語,而於古今來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有足爲萬世高抬貴手者。故歷代寶重焉。尚有詩文別集十五卷,久佚不傳。全唐詩所錄僅存試帖詩三首及語林所載逸句。然經世有用之言,悉具是書。其所以爲重者,固不必在雕章繪句之末矣。

陸贄,字敬輿嘉興「今屬浙江」人。溧陽縣令陸侃第九子,人稱「陸九」。大曆五年進士。德宗即位,任翰林學士。朱泚之亂時從德宗奉天,詔書多由起草,時號「內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諡,世稱陸宣公擅長駢文,和諧工整,語暢氣雄尤長於制誥政論。所作奏議,多用排偶,條理精密,文筆流暢。權德輿稱其「榷古揚今,雄文藻思」。全唐詩存其詩。有陸宣公翰苑集陸氏集驗方傳世。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4020200548-6-00001.jpg

其他版本
明嘉靖四十三年朱良用刻本
明不负堂刻本
清光绪二年江苏书局刻本
明嘉靖二十七年沈伯成西清书舍刻本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明嘉靖间刻本
明万历三十五年陆基忠刻本(唐陆宣公翰苑集)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