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
礼类
书类
孝经类
总类
小学类
乐类
群经总义类
四书类
易类
诗类
春秋类
尔雅类
谱牒类
总类
方志类
编年类
传记类
地理类
金石考古类
纪事本末类
诏令奏议类
史钞类
政书类
纪传类
史表类
杂史类
史评类
时令类
目录类
杂家类
释家类
总类
医家类
小说类
儒家类
艺术类
兵家类
天文算法类
类书类
新学类
法家类
诸教类
谱录类
术数类
道家类
农家类
词类
曲类
总集类
楚辞类
别集类
诗文评类
独撰类
杂纂类
郡邑类
氏族类
辑佚类
国语
共二十一卷
三国吴韦昭注。训诂书,旧以「国语」系「左传」材料之余编成,故又名「春秋外传国语注」。是传至今最古最完整之「国语」注本。自汉以前,诸家注「国语」文字艰涩,是非相杂,故韦是为「浅闻初学」者作此注。
题要:
國語二十一卷,三國吳韋昭注。訓詁書,簡稱國語注,又稱國語解,舊以國語系左傳材料之餘編成,故又名春秋外傳國語注。是傳至今最古最完整之國語注本。自漢以來,為國語作注者繁多,然前代諸家注國語文字艱澀,是非相雜,故韋是為「淺聞初學」者作此注。韋昭國語解敘云:「建安、黃武之間,故侍御史會稽虞君、尚書僕射丹陽唐君皆英才碩儒,洽聞之士也,采摭所見,因賈為主而損益之」。韋注采輯鄭眾、賈逵、虞翻、唐固舊注中之義,間綴己見。「因賈君之精實,采虞、唐之信善」,「參之以五經,檢之以內傳,以世本考其流,以爾雅齊其訓」,文字簡潔明快。以爾雅釋義為準繩,為國語中各類辭彙各種意義作說解,亦用諸多晉口語詞,有釋句及少量說明古今字、注音等。已亡佚東漢鄭眾、賈逵,三國虞翻、唐固等人注本片斷皆賴此書以存,故頗具價值。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金李刻本。傳世本有公序本與天聖明道本「亦稱明道本」。公序本因其校勘刊刻者北宋宋庠「字公序」而得名,公序本于宋英宗治平元年鏤板獻上。明道本因宋天聖七年初印,明道二年重刊,故又稱天聖明道本。宋庠將己撰國語補音放置卷末,並作國語補音序錄,略敘歷代國語注家及其作補音緣由,而明道本無此內容。與公序本傳承有序不同,宋刻明道本著錄在清初前晦暗不明。據錢氏絳雲樓書目,錢謙益絳雲樓原藏有宋刻明道本,但後毀於火災。此書幸有兩影鈔本傳世,分別為錢曾與毛氏汲古閣收藏。明道本自清中葉黃丕烈顧廣圻據影抄宋刻重雕刊刻,清儒近人多奉為國語之最善本。然公序本實為「更擅勝場」。有近人指出清儒之失根源於乾嘉時期「刻意求新求異,過分倚重挖掘新版本,從而未能合理對待常見讀本與新獲讀罕秘古版」。明道本往往有遺漏或改寫,而國圖藏宋刻宋元遞修公序本更近原貌,更為可信。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七年吳郡金李澤遠堂本是今最易得公序本系統之覆宋本。然金李本與宋本亦有不同。金李本刪宋庠國語補音與補音敘錄,且內容與公序本略有不同。金李本與黃氏重刊明道本音注出處、數目基本同,雖文字上略有差異,然其內容可確認為韋昭注文。歷代各本均以韋注與國語合刊。有掃葉山房石印本,題名天聖明道本國語,書前分列錢大昕、段玉裁序語以及韋昭國語解敘,書後附黃丕烈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劄記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道本為底本,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出版標點本國語兩冊,較為通行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吳韋昭注。昭字弘嗣,雲陽人,官至中書僕射,三國志作韋曜。裴松之注謂爲司馬昭諱也。國語出自何人,說者不一。然終以漢人所說爲近古。所記之事,與左傳俱迄智伯之亡,時代亦復相合。中有與左傳未符者,猶新序、說苑同出劉向,而時復牴牾。葢古人著書,各據所見之舊文,疑以存疑,不似後人輕改也。漢志作二十一篇。其諸家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王肅本二十二卷,賈逵本二十卷,互有增減。葢偶然分並,非有異同。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首尾完具,實二十一卷。諸家所傳南北宋板,無不相同。知隋志誤一字,唐志脫一字也。前有昭自序,稱兼採鄭衆、賈逵、虞翻、唐固之注。今考所引鄭說、虞說寥廖數條,惟賈、唐二家援據駁正爲多。序又稱凡所發正三百七事。今考注文之中,昭自立義者:周語凡服數一條、國子一條、虢文公一條、常棣一條、鄭武莊一條、仲任一條、權妘一條、鄭伯南也一條、請隧一條、瀆姓一條、楚子入陳一條、晉成公一條、共工一條、大錢一條、無射一條。魯語朝聘一條、刻桷一條、命祀一條、郊禘一條、祖文宗武一條、官寮一條。齊語凡二十一鄉一條、士鄉十五一條、良人一條、使海於有蔽一條、八百乘一條、反胙一條、大路龍旂一條。晉語凡伯氏一條、不懼不得一條、聚居異情一條、貞之無報一條、轅田一條、二十五宗一條、少典一條、十月一條、嬴氏一條、觀狀一條、三德一條、上軍一條、蒲城伯一條、三軍一條、錞於一條、呂佐上軍一條、新軍一條、韓無忌一條、女樂一條、張老一條。鄭語凡十數一條、億事一條、秦景襄一條。楚語聲子一條、懿戒一條、武丁作書一條、屏攝一條。吳語官帥一條、錞於一條、自𠜲一條、王總百執事一條、兄弟之國一條、來告一條、向簷一條。越語乘車一條、宰一條、德虐一條、解骨一條、重祿一條。不過六十七事。合以所正訛字、衍文、錯簡,亦不足三百七事之數。其傳寫有誤,以六十爲三百歟。崇文總目作三百十事,又「七」字轉訛也。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周語「昔我先世後稷」句,天聖本「先」下有「王」字;「左右免胄而下」句,天聖本「下」下有「拜」字,今本皆脫去。然所引注曰云云,與此本絕不相同,又不知何說也。此本爲衍聖公孔傳鐸所刊。如魯語公父文伯飲酒一章,注中「此堵父詞」四字,當在「將使鱉長」句下,而誤入「遂出」二字下。小小舛訛,亦所不免。然較諸坊本則頗爲精善。自鄭衆解詁以下,諸書並亡。國語注存於今者,惟昭爲最古。黃震日鈔嘗稱其簡潔,而先儒舊訓亦往往散見其中。如朱子注論語「無所取材」,毛奇齡詆其訓「材」爲「裁」,不見經傳,改從鄭康成「桴材」之說。而不知鄭語「計億事,材兆物」句,昭注曰:「計,算也。材,裁也。」已有此訓。然則奇齡失之眉睫間矣。韋昭, 字弘嗣,三國吳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史為晉諱改稱韋曜。少好學,能屬文。曆遷太子中庶子。嘗承令為博弈論,為時所稱,孫皓時,為侍中,領國史。以持正為皓所殺。有注孝經論語、洞記、官職訓、辨釋名、國語注等。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金李刻本
全书共 1 函 2 册 614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资治通鉴释文
共二十卷
宋史炤撰。音义著作。「资治通鉴」体大文繁,浩博奥衍,学者艰于寻绎,炤始为诠释。然采摭既广,难免抵牾,浅陋特甚。时又有海陵所刊释文,称司马康本。又蜀广都费氏进修堂板行「通鉴」,亦以注附之,世号「龙爪通鉴」。皆视炤本差略,而实相蹈袭,卷中依「通鉴」原书卷次文字顺序摘字注音释义。
题要: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宋刻本
全书共 1 函 3 册 728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中说
共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通崇尚儒学,认为如可成执其不动不静「中者」,便谓之「圣人」,因名其书曰「中说」。书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
题要:
中說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亦稱文中子或文中子中說。通崇尚儒學,以仁義為教化之本,試圖折衷儒、道、釋三教,提出「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人生哲學。認為如可成執其不動不靜「中者」,便謂之「聖人」。因名其書曰中說。謝世後其弟子取易坤象辭「『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諡為文中子。書仿論語體例,集通生前言論,以問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通曾向隋文帝上太平策十二篇,陳述謀國大略。然為朝臣所疑忌,故退居河汾之間,以講學著書為業,受業弟子達千余人,時稱「河汾門下」。此乃通與其門人相互問答之記述,由其子福郊、福疇著錄。後人因其中所記通門人多隋唐間大臣,年齡與事實不符,或疑其為偽作,雖不儘然,但其中有誇飾之詞,則為事實。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宋刻本。另有四部備要本,續古逸叢書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舊本題隋王通撰。唐志文中子中說五卷、通考及玉海則作十卷,與今本合。凡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畤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一篇,通弟績與陳叔達書一篇。又錄關子明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畤貞觀二十三年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嘗辨通以開皇四年生,李德林以開皇十一年卒,通方八歲。而有德林請見,歸援琴鼓盪之什,門人皆沾襟事。關朗乙太和丁巳見魏孝文帝,至開皇四年通生已相隔一百七年,而有問禮於朗事。薛道衡以仁壽二年出爲襄州總管,至煬帝卽位始召還。又隋書載道衡子收,初生卽出繼族父儒,及長不識本生,而有仁壽四年通在長安見道衡,道衡語其子收事。洪邁容齋隨筆又辨唐書載薛收以大業十三年歸唐,而世家有江都難作,通有疾,召薛收共語事。王應麟困學紀聞亦辨唐會要載武德元年五月始改隋太興殿爲太極殿,而書中有隋文帝召見太極殿事。皆證以史傳,牴牾顯然。今考通以仁壽四年自長安東歸河汾,卽不復出,故世家亦云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而周公篇內乃云子游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阮逸注曰:太樂之署,煬帝將游江都,作此曲。隋書職官志曰:太常寺有太樂署,是通於大業末年復至長安矣。其依託謬妄,亦一明證。考楊炯集有王勃集序,稱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講藝於龍門。其卒也,門人諡之曰文中子。炯爲其孫作序,則記其祖事必不誤。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從而興乎二語。亦與今本相合。知所謂文中子者實有其人。所謂中說者其子福郊、福畤等纂述遺言,虛相誇飾,亦實有其書。第當有唐開國之初,明君碩輔不可以虛名動。又陸德明、孔穎達、賈公彥諸人老師宿儒,布列館閣,亦不可以空談惑。故其人其書皆不著於當時,而當時亦無斥其妄者。至中唐以後,漸遠無徵,乃稍稍得售其欺耳。宋咸必以爲實無其人,洪邁必以爲其書出阮逸所撰,誠爲過當。講學家或竟以爲接孔、顏之傳,則傎之甚矣。據其僞跡炳然,誠不足採,然大旨要不甚悖於理。且摹擬聖人之語言自揚雄始,猶未敢冒其名。摹擬聖人之事迹則自通始,乃並其名而僭之。後來聚徒講學,釀爲朋黨,以至禍延宗社者,通實爲之先驅。坤之初六,履霜堅冰。姤之初六,系於金柅。錄而存之,亦足見儒風變古,其所由來者漸也。王通,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門人私諡「文中子」。世宦家庭,其父以為其「必能通天下之志」,因名其為通。家學淵源深厚,受學頗早。年約十八始四處遊歷問學,「不解衣者六歲」。六年後中秀才。曾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然未見用。後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煬帝時,從蜀郡回鄉,續述六經,聚徒講學。無意入仕,多次拒朝廷徵召,而以興孔學為已任。著作今僅存中說一種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宋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190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中论
共二卷
汉徐干撰。今本二卷,凡二十篇。干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着「中论」之书。有散佚,其残缺篇章佚于北宋以前。
题要:
中論二卷,漢徐幹撰。為闡明儒家經義之作。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云六卷。今本二卷,凡二十篇。陳振聲直齋書錄解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並作二卷,與今本合。北宋曾鞏校書序言:「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複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亦可知其殘缺篇章佚於北宋以前。中論序言:「常欲損世之有餘、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卷上為治學、法象、修本、虛道、貴驗、貴言、藝紀、核辨、智行、爵祿十篇;卷下為考偽、譴交、歷數、論天壽、務本、審大臣、慎所從、亡國、賞罰、民數十篇。闡述義理,即發揮闡明儒家經義,而歸之于聖賢之道。幹提出「學者所以總群道」、「聖人亦相因而學」命題,認為「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反「鄙儒」、「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稱藝是德之枝葉,德是人之根幹。魏文帝曹丕稱其成一家之義,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刻本。另有百子全書本,四庫全書本,雙鑒樓本,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刊本。近又有中華書局出版校點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徐幹撰。幹字偉長,北海劇人。建安中爲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事迹附見魏志王粲傳。故相沿稱爲魏人。然歿後三四年,魏乃受禪。不得遽以帝統予魏。陳壽作史,托始曹操,稱爲太祖。遂並其僚屬均入魏志,非其實也。是書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總目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並作二卷,與今本合,則宋人所並矣。書凡二十篇,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於聖賢之道。故前史皆列之儒家。曾鞏校書序云:始見館閣中論二十篇,及觀貞觀政要,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今書獨闕。又考之魏志,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乃知館閣本非全書。而晁公武又稱李獻民所見別本,實有復三年、制役二篇。李獻民者,李淑之字,嘗撰邯鄲書目者也。是其書在宋仁宗時尚未盡殘闕,鞏特據館閣不全本著之於錄,相沿旣久,所謂別本者不可復見,於是二篇遂佚不存。又書前有原序一篇,不題名字,陳振孫以爲同時人所作。今驗其文,頗類漢人體格,知振孫所言爲不誣。惟魏志稱幹卒於建安二十二年,而序乃作於二十三年二月,與史頗異。傳寫必有一訛,今亦莫考其孰是矣。徐幹,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西」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幹亦染疾而亡。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202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申鉴
共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旨在申述历史教训,供人君借鉴,故名。悦志在献替,然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有志于经世。
题要:
申鑒五卷,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後漢書本傳:「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蓋有志於經世也。旨在申述歷史教訓,供人君借鑒,故名。凡五卷,卷一政禮,卷二時事,卷三俗嫌,卷四雜言上,卷五雜言下。悅辭約事詳,論辯多美,切中時弊,主刑、德、教、法並用,屏「四患『偽、私、放、奢』」、崇「五政『興農桑、審好惡、宣文教、立武備、明賞罰』」。提出「耕而勿有『對土地耕種而不佔有』」,使流民附著於土地。反讖緯、符瑞和黃白之術,要求「在上者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反諸侯專封,大夫專地,富人兼併。明代何孟春稱「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制而近於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於諷」。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文始堂刻本。書框高二十點半釐米,寬十三點半釐米。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小子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雙逆黑魚尾。下方象鼻處鐫「文始堂」及刻工「善、芳、見、安、水、劉」等。正文前有嘉靖四年何孟春撰寫的注申鑒序,正德十四年黃省曾自撰申鑒注序。書末有正德辛巳喬宇所撰跋申鑒注後。通行版本有明黃省曾注本,收入漢魏叢書,明嘉靖四年黃氏文始堂刊本;四部備要本;龍溪精舍叢書本;小萬卷樓叢書。清盧文紹作申鑒校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荀悅撰。悅有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悅侍講禁中,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旣成,奏上。帝覽而善之。其書見於隋經籍志、唐藝文志者皆五卷,卷爲一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皆制治大要及時所當行之務。三曰俗嫌,皆禨祥讖緯之說。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則皆泛論義理,頗似揚雄法言。後漢書取其政體篇爲政之方一章,時事篇正當主之制,復內外注記二章,載入傳中。又稱悅別有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並不傳,惟所作漢紀及此書尚存於世。漢紀文約事詳,足稱良史,而此書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蓋由其原本儒術,故所言皆不詭於正也。明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爲之注,凡萬四千餘言。引據博洽,多得悅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以便考訂。然如政體篇真實而已句,今本後漢書實作定;不肅而治句,今本後漢書治作成。而省曾均未之及,則亦不免於偶疏也。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儉早卒。悅幼時聰慧好學,因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年十二能說春秋,性沉靜,美姿容,尤好著述。漢靈帝時宦官專權,士多退身窮處,悅乃托疾隱居,時人莫之識,唯從弟彧特稱敬焉。獻帝時,應曹操之召,任黃門侍郎。與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講於獻帝左右,日夕談論,深為獻帝嘉許,累遷至秘書監、侍中。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劄。另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多佚。建安十四年逝世,年六十二。黃省曾,字勉之,號五嶽山人,黃魯曾之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先世為河南汝寧人。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文始堂课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148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潜夫论
共十卷
东汉王符撰。今本凡十卷,三十六篇。乃符隐居所着,论列时政得失,匡正时蔽、解除民瘼,批驳谶纬迷信之说。符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
题要:
潛夫論十卷,東漢王符撰。後漢書王符傳記載:「和、安『東漢和帝、安帝』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潛夫論。」今本凡十卷,三十六篇。為贊學、務本、遏力、論榮、賢難、明暗、考績、思賢、本政、潛歎、忠貴、浮侈、慎微、實貢、班錄、述赦、三式、愛日、斷訟、衰制、勸將、救邊、邊議、實邊、蔔列、巫列、相列、夢列、釋難、交際、明忠、本訓、德化、五德、志氏姓、敘錄。書論列時政得失,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批駁讖緯迷信之說,承先秦「民本」思想,指陳「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主抑末務本,「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愛惜民力,富國強民。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通篇排偶,遣词骈俪,然未能全脫「天人感應」論之影響。此為四部叢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寫本。此書傳本極多,舊刻以湘海樓叢書中之清汪繼培箋注本為善,近經彭鐸校正,中華書局重版。現存最早刻本為元大德間刻本;另有明程榮本,漢魏叢書、廣漢魏叢書、百子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諸子集成等。今本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鉛印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王符撰。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後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二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今本凡三十五篇,合敘錄爲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符往謁見事。規解官歸里,據本傳在延熹五年。則符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惟桓帝時皇甫規、段熲、張奐諸人屢與羌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爲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爲邊,三輔內入則巨集農爲邊,巨集農內入則洛陽爲邊,推此以相况,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爲輕棄邊地之炯鑒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爲不愧。惟賢難篇中稱鄧通吮癰爲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爲之諱矣。王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少好學,有志操,然因庶出之子,舅家無親,故受歧視。符耿介不同於俗,亦不屑於求人薦引,所以遊宦不獲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終生不仕。符见闻广博,其文自成一家,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足見於當時頗負盛名。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写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286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扬子法言
共十卷
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宋吴秘、宋司马光注。为拟「论语」而作,因所用文字简奥,历来注解繁多,司马光裒合当时仅存之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祕四家,形成五臣集注。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
题要:
揚子法言十卷,漢揚雄撰,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宋吳秘、宋司馬光注。亦稱法言,凡十三篇:學行篇第一、吾子篇第二、修身篇第三、問道篇第四、問神篇第五、問明篇六、寡見篇第七、五百篇第八、先知篇第九、重黎篇第十、淵騫篇第十一、君子篇第十二、孝至篇第十三。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後。宋景祐初,宋鹹引之以冠篇首。或謂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絕如線,雄獨起而任之,故韓愈以其與孟、荀並稱。而司馬光尤好雄學,且謂:「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孟文直而顯,荀文富而麗,揚文簡而奧。惟簡而奧,故難知。」其與雄者,至矣!是法言者,為擬論語而作。因所用文字簡奧,歷來注解繁多,自漢至北宋中期,揚子法言之作注有漢侯芭注、三國吳宋衷注、晉李軌解、隋辛德源注、唐柳宗元注、北宋宋鹹重廣注及吳祕注等。司馬光裒合當時僅存之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祕四家,形成五臣集注。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近人汪榮寶有法言義疏。此為四部叢刊景印石研亝翻宋治平監本。宋淳熙八年刻本揚子法言,為五臣注現存最早刻本。是書精雕初印,棱角峭厲,墨色濃潤,為南宋刻書之上品。書中避宋諱極謹密,「玄」、「眩」、「弘」、「殷」、「桓」、「慎」等字皆缺筆,至孝宗諱「慎」字止。書前有淳熙八年唐仲友後序,蓋刻書時序也。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曾著錄此書,認為系大字麻沙本,為鑒定之誤。此書版心下鐫有刻工:蔣輝、王定、徐通、李忠、宋琳、吳亮等,皆為紹興至杭州間刻工,另參考唐仲友之後序,可認定是書為浙江台州刻本無疑。近人版本學家傅熹年曾經眼此書,亦以此書是南宋中期浙江地區所刻之書。此宋淳熙八年刻本揚子法言,可補明、清諸本脫誤,極具價值,現藏遼寧省圖書館,為海內孤本。一九八八年四川巴蜀書社曾影印出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雄有方言,光有易說,皆已著錄。考漢書藝文志,儒家揚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雄本傳具列其目,曰學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問道第四,問神第五,問明第六,寡見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十,淵騫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三。凡所列漢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詳者,蓋當時甚重雄書也。自程子始謂其曼衍而無斷,優柔而不決。蘇軾始謂其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至朱子作通鑒綱目,始書莽大夫揚雄死。雄之人品著作,遂皆爲儒者所輕。若北宋之前,則大抵以爲孟、荀之亞。故光作潛虛以擬太玄,而又採諸儒之說以注此書。考自漢以來,有侯芭注六卷,宋衷注十三卷,李軌解一卷,辛德源注二十三卷。又有柳宗元注,宋咸廣注,吳秘注。至光之時,惟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秘之注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原序稱各以其姓別之。然今本獨李軌注不署名,餘則以宗元曰、咸曰、秘曰、光曰爲辨。蓋傳刻者所改題也。舊本十三篇之序列於書後,蓋自書序、詩序以來,體例如是。宋咸不知書序爲僞孔傳所移,詩序爲毛公所移,乃謂子雲親旨反列卷末,甚非聖賢之旨,今升之章首,取合經義。其說殊謬。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揚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雄少時好學,博學多識,酷好辭賦。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家貧,不慕富貴。年四十後始游京師,大司馬王音召為門下史,推薦為待詔。成帝喜愛辭賦,經蜀人楊莊引薦,被召入宮廷,侍從祭祀游獵,任給事黃門郎。雖官職低微,然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稱帝后,揚雄校書於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大夫。自秦焚書之後,孔子之學不絕如線,雄獨起而任之,唐韓愈以其與孟子、荀子並稱。三字經將他與老子、莊子、荀子、文中子列稱為「五子」。著有方言。隋書經籍志有揚雄集五卷,今已不傳。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以行世。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石研亝翻宋治平监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160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说苑
共二十卷
汉刘向撰。向据皇家所藏说苑杂事,分类辑纂先秦至汉初史事传说,杂以议论,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原书至北宋初年多散佚,残剩五卷。经曾巩辑得十五篇,与残稿五篇合为二十卷,六百三十九章,清人补为六百六十三章,分二十类。
题要:
說苑二十卷,漢劉向撰。敘錄云,向據皇家所藏說苑雜事,分類輯纂先秦至漢初史事傳說,雜以議論,參照民間流傳,加以編排,以類相從編得此書,成於鴻泰四年。造新事十萬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新苑。原書至北宋初年多散佚,殘剩五卷。經曾鞏輯得十五篇,與殘稿五篇合為二十卷,六百三十九章,清人補為六百六十三章,分二十類,約三十五萬字。分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複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叢談、雜言、辨物、修文、反質二十類,按類錄春秋戰國至漢代遺聞軼事,每類之前有一總說,事後多有按語。漢書劉向傳和藝文志均稱說苑,其體與新序同,分類纂輯上古至漢代軼聞舊事而雜以議論,以宣揚儒學之道。因博采群書,後世已佚古籍,賴此以存一二,所敘故事有不見於他書者,可補正史之不足。然亦有時代舛誤,為後人所詬病。所輯之傳說、寓言、格言、諺語有所諷喻,頗多意味深長,文字生動,風格樸實,體系或近小說,是為魏晉小說之先聲。于後世小說及民間故事、謠諺頗具影響。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鈔本。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及叢書集成初編本。一九八五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趙善詒說苑疏證可參考。此書參照前人疏證體例及研究成果作疏證,前有前言,後附清人盧文弨拾遺,及趙標校時所得佚文,輯說苑佚文一卷「三十四條」,又從史志中輯說苑序跋為附錄,為今人研究此書之佳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劉向撰。向字子政,初名更生。以父任爲輦郎,歷官中壘校尉。事迹具漢書本傳。是書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總目云今存者五篇,餘皆亡。曾鞏校書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舊爲二十篇。晁公武讀書志云:劉向說苑以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法誡、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爲目,陽嘉四年上之,闕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今本第十法誡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後有反質篇。陸游渭南集記李德芻之言,謂得高麗所進本補成完書。則宋時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見也。其書皆錄遺聞佚事足爲法戒之資者,其例略如詩外傳。葉大慶考古質疑摘其趙襄子賞晉陽之功孔子稱之一條,諸御已諫楚莊王築臺引伍子胥一條,晏子使吳見夫差一條,晉太史屠餘與周桓公論晉平公一條,晉勝智氏後闔閭襲郢一條,楚左史倚相論越破吳一條,晏子送曾子一條,晉昭公時戰邲一條,孔子對趙襄子一條,皆時代先後,邈不相及。又介子推、舟之僑並載其龍蛇之歌,而之僑事尤舛。黃朝英緗素雜記亦摘其固桑對晉平公論養士一條,新序作舟人古乘對趙簡子。又楚文王爵筦饒一條,新序作楚共王爵筦蘇。二書同出向手,而自相矛盾。殆捃拾衆說,各據本文,偶爾失於參校也。然古籍散佚,多賴此以存。如漢志河間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論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採擇。雖間有傳聞異詞,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德子,劉歆之父。能詩賦,宣帝時,初為郎,旋升諫大夫,治春秋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閣。以陰陽休咎論時政得失,屢上書劾奏外戚專權。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後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專權,以陰陽災異情況附會時政得失,上書彈劾外戚宦官專權,被貶為庶人。成帝即位,得進用,更名向,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校閱中秘群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另撰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傳等,今存。其他所著五經通義及辭賦等已多亡佚。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钞本
全书共 1 函 3 册 872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新序
共十卷
汉刘向撰。至宋代原书已残,由北宋曾巩核定搜辑,仍厘为十卷,即今传本。向采诸子史,辑集所谓嘉言善行,所录多为舜禹至汉初轶事史实,「叶公好龙」即出于此。上古以来异闻传说,多有它书所未载者。
题要:
新序十卷,漢劉向撰。成于陽朔元年。據漢書劉向傳,成帝時向「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漢書藝文志儒家類亦著錄,合舉劉向所序六十七篇。隋、唐史志均作三十卷。至宋代原書已殘,由北宋曾鞏核定搜輯,仍厘為十卷,即今傳本。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一卷、義勇一卷、善謀二卷,分類編纂,為殘缺之本。向敍事情節極簡略,卻偏重議論,新序采諸子史,輯集所謂嘉言善行,所錄多為舜禹至漢初軼事史實,「葉公好龍」即出于此。上古以來異聞傳說,多有它書所未載者。所記事實與左傳、戰國策、史記頗有出入。向尚編有說苑一書,與此相類。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嘉靖翻宋本撰。傳世版本有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百子全書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清人盧文紹有新序校補一卷,收入抱經堂叢書。清人王仁俊輯新序佚文一卷,收入經籍佚文。今人馬達撰新序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劉向撰。案班固漢書藝文志,稱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隋書經籍志,新序三十卷,錄一卷。唐書藝文志,其目亦同。曾鞏校書序則云,今可見者十篇。鞏與歐陽修同時,而其所言卷帙懸殊。蓋藝文志所載據唐時全本爲言,鞏所校錄則宋初殘闕之本也。晁公武謂曾子固綴輯散逸,新序始復全者,誤矣。此本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卽曾鞏校定之舊。崇文總目云,所載皆戰國、秦、漢間事。以今考之,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大抵採百家傳記,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內外、戰國策、太史公書互相出入。高似孫子略謂,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入向筆,採擷不遺。至其正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爲漢規監者,盡在此書。固未免推崇已甚。要其推明古訓,以衷之於道德仁義,在諸子中猶不失爲儒者之言也。葉大慶考古質疑摘其昭奚恤對秦使者一條,所稱司馬子反在奚恤前二百二十年,葉公子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時之人。又摘其誤以孟子論好色好勇爲對梁惠王,皆切中其失。至大慶謂黍離乃周詩,新序誤云衛宣公之子壽,閔其兄且見害而作,則殊不然。向本學魯詩,而大慶以毛詩繩之,其不合也固宜。是則未考漢儒專門授受之學矣。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德子,劉歆之父。能詩賦,宣帝時,初為郎,旋升諫大夫,治春秋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閣。以陰陽休咎論時政得失,屢上書劾奏外戚專權。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後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專權,以陰陽災異情況附會時政得失,上書彈劾外戚宦官專權,被貶為庶人。成帝即位,得進用,更名向,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校閱中秘群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另撰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傳等,今存。其他所著五經通義及辭賦等已多亡佚。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嘉靖翻宋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272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
盐铁论
共十卷
西汉桓宽撰。清张敦仁撰考证一卷。政论文集,凡六十篇。汉昭帝召丞相御史与诸贤良、文学,议论盐铁事,宽衍其议论之文,增广条目,采与会儒生朱子伯言,极其论难,着数万言,名曰盐铁论。
题要:
鹽鐵論十卷,西漢桓寬撰,附考證一卷,清張敦仁撰。政論文集,凡六十篇。漢昭帝始元中,丞相禦史與諸賢良、文學,議論鹽鐵事,預相詰難。至漢宣帝時,寬乃衍其議論之文,增廣條目,采與會儒生朱子伯言,極其論難,著數萬言,名曰鹽鐵論。篇各立標題,然文相連貫,漢書藝文志和隋唐經籍志均有收錄。西漢始元六年,漢昭帝召集郡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辯論鹽鐵官營、均輸、平准之策,稱為「鹽鐵會議」。賢良、文學言「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桑弘羊則主鹽鐵官營政策「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賢良、文學發揮先秦儒家「德治」「仁政」思想,「夫禮讓為國者,若江海流,彌久不竭,其本美也」「誅秦」;御史大夫桑弘羊則頌揚秦法制強力,「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矣」。篇第一至四十一記載鹽鐵會議上雙方之論難,篇第四十二至五十九記載雙方對未盡事宜之餘論,篇第六十雜論略同後序。全書體例統一,風格一致,結構嚴密,通曉暢達,行文氣勢磅礴,層層鋪陳渲染,針砭時弊,頗中要害。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明弘治江陰刻本。版本繁多,明初刻本新刊鹽鐵論即號稱為元本者、永樂大典本、明弘治十四年塗禎刻本及攖甯齊鈔本、清黃丕烈影寫明錫山華氏活字本、還有正嘉本、明倪邦彥本、明張之象本、明兩京本、明太玄書室本;四庫備要本;清嘉慶十二年張敦仁依明弘治翻宋嘉泰本影刻,並有改正之處,今據以為底本;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版諸子集成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漢桓寬撰。寬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時舉爲郎,官至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桑宏羊等建議相詰難。寬集其所論,爲書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諸篇皆首尾相屬。後罷榷酤,而鹽鐵則如舊,故寬作是書,惟以鹽鐵爲名,蓋惜其議不盡行也。書末雜論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記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萬生等六十餘人,而最推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車千秋深著微詞。蓋其著書之大旨,所論皆食貨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稱六經,故諸史皆列之儒家。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改隸史部食貨類中,循名而失其實矣。明嘉靖癸丑,華亭張之象爲之注。雖無所發明,然事實亦粗具梗概。今並錄之,以備考核焉。桓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詳。約漢昭帝、漢宣帝間在世。寬博通善屬文,宣帝時舉為郎,後任廬江太守丞。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版本:
四部丛刊景印明弘治江阴刻本
全书共 1 函 1 册 346 页,复写纸,胶装,無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