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纪传类
北史一百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李延壽編著。記魏登國元年至隋義寧二年共二百三十二年史事。全書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其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無表志。紀傳按朝代先後按列;類傳人物,按時間先後排列。凡祖孫父子兄弟,北史皆附傳內,錢大昕贊曰「延壽既合四代為一書,若更有區別,則破碎非體,又必補敘家世,詞益繁費。且當時重門第,類而次之,善惡自不掩,愚以甚得史記合傳之體,未可輕議其失」。延壽據其父舊
史部·纪传类
陈书三十六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貞觀十年成書。記載上起陳霸先代梁,下至陳禎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史事。是書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無志。其本紀爲:高祖紀上下二卷,世祖紀一卷,廢帝紀一卷,宣帝紀一卷,後主紀一卷。列傳則有「皇后傳」、「宗室」、「孝行」、「儒林」、「文學」等。本書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校勘參考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版陳書。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
史部·纪传类
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五代史記,書述自後梁開平元年至後周顯德七年共五十三年歷史。宋歐陽修編撰。後爲區別五代史,故稱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本紀、列傳合而爲一,依時序先後編排。列傳分各朝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各有所旨。是書大加繁削舊五代史志篇,
史部·纪传类
三国志六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計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無表、志。尊魏正統,列本紀稱帝,蜀吳爲傳稱主。魏、吳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蜀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裴松之爲之作注,引書一百五十九種,史料增補
史部·纪传类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紀傳體史書。全書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奉敕撰,歷時十七年,嘉祐五年成書,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較舊唐書「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如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簡為九萬字;新唐書刪去舊唐書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增志三篇,表四篇。新唐書增寫兵志、選舉志、儀衛志,爲正史首創。兵志記軍事制度
史部·纪传类
北齐书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齊書,宋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齊代東魏,至五七七年齊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父德林仕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隋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隋王劭等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
史部·纪传类
南史八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李延壽撰。記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共四代一百七十年史事,按朝代先後編排。全書八十卷。本紀分為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記南朝二十四帝生平要事。列傳世家、類傳,則不分朝代,集合一處,凡七十卷。是書以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為據,加以刪節、增補而成。所刪者以冊文、詔令、奏議、文章,及重複之處,尤以宋書爲最。專傳、循吏、文學、隱逸、恩倖等類傳有所增補,尤以齊史爲最。是
史部·纪传类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五代史,亦稱梁唐晉漢周書。書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五十四年歷史。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宰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李穆、李防等同修。後為區別五代史記,故稱舊五代史。全書共一百五十卷,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按五代斷代為書,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各十餘卷至五十卷不等。志則爲五代典章制度,雜傳則記各割據政權。是書取材各朝實錄及範質五代通錄,文獻完備;且修史時距五代未久,史料豐
史部·纪传类
宋书一百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宋書一百卷。南朝沈約撰,南齊永明六年成書。宋書有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計一百卷。上起東晉義熙元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為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本書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校勘參考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版宋書。本紀十卷包括:武帝紀三卷、少帝紀一卷、文帝紀一卷、孝武帝紀一卷、前廢帝紀一卷、明帝紀、一卷、後廢帝紀一卷、順帝紀一卷,共載八帝。另劉劭殺父
史部·纪传类
魏书一百十四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又名北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魏書成,衆口沸騰,斥爲「穢史」。此後魏書三次修訂,方成定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公論焉。魏收原撰一百三十卷,後有散佚,至北宋,缺三十九卷。經劉邠、劉恕、安燾、范祖禹等檢校,參考魏澹魏書、李延壽北史、張太素後魏書、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等,補充完整,仍爲一百三十卷。有帝紀十二篇十四卷,列傳九十
史部·纪传类
晋书一百三十卷
百纳二十四史本
晉書記上起西晉泰始元年,下至東晉元熙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史事。唐房玄齡等奉敕撰。其宣、武帝紀及陸機、王羲之傳等篇,篇末有唐太宗撰「論」,故舊本總題「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書成於貞觀二十年。貞觀三年置史館修史。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詔令修撰晉書,歷三年便成此書。編撰者前後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爲監修,餘十八人爲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
史部·纪传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百衲二十四史本
史記,始稱太史公書,漢司馬遷撰,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記上至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計三千餘年歷史。全書分十二本紀、歷代帝王。三十世家、諸侯及勳貴。七十列傳、人臣及作者自序。十表、大事年月表。八書,典章、制度、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其體例成後世史書圭臬。今本史記少數篇章爲漢元、成時博士褚少孫補寫,文有「褚先生曰」。司馬遷父司馬談爲太史令,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