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文档
史部·纪传类
史记
百衲二十四史本
【簡介】史記,始稱太史公書,漢司馬遷撰,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國人必讀典籍。記上至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計三千餘年歷史。【撰述】司馬遷父司馬談爲太史令,續春秋未竟,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而囑遷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答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太初元
史部·纪传类
汉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漢書,又稱前漢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記事上起西漢高祖元年,迄于劉玄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年史事。【撰述】東漢班固撰。固父彪亦爲史家,以史記所記史實止于漢武帝太初間,乃作後傳六十餘篇。彪死,固奉漢明帝詔補撰。曆二十餘年,初具規模,文辭淵雅,包舉一代。惜未完而卒。所遺八表由固妹昭補寫,天文志由昭弟子馬續補寫。【體例】計一百篇,一百二十卷。書分十二本紀、
史部·纪传类
三国志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簡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近百年魏、蜀、吳三國史事。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撰述】魏、吳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蜀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裴松之作注,于元嘉六年完成。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史部·纪传类
唐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代二百八十九年紀傳體史書。全書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帝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奉敕撰,歷時十七年,嘉祐五年成書,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較舊唐書「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如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簡為九萬字;新唐書刪去舊唐書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增志三篇,表四篇。新唐書增寫兵志、選舉志、儀衛志,爲正史首創。兵志記軍事制度
史部·纪传类
隋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唐魏征、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共八十五卷。起自隋開皇元年,迄隋義寧二年,記三十八年隋朝史事。其中紀傳五十五卷,志三十卷。貞觀三年,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並與房玄齡總監諸史。魏征對梁、陳、齊史「各為總論」,對隋史「總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論五十三篇。貞觀十年,五代史並成。貞觀隋書紀、傳五十五卷,魏征主持,由顏師古、孔穎達、敬播、李延壽、趙弘智等先後參預修撰完成。十五年,爲配合梁
史部·纪传类
周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紀傳體斷代史。紀宇文氏北周史事。上起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迄隋滅周,凡四十七年。唐令狐德棻主編,岑文本、崔仁師等參編。貞觀三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史,德棻主撰北周史,書成於貞觀十年。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無表志。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手。是書多取材西魏柳蚪周史及隋牛弘周記。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趙翼謂「敍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是書存有重要史料,如盧辯傳記北周官制改革;侯莫陳崇
史部·纪传类
北齐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齊書,宋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齊代東魏,至五七七年齊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父德林仕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隋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隋王劭等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
史部·纪传类
魏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又名北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北齊天保五年十一月成書。載北魏登國元年至東魏武定八年,共一百六十餘年史事。魏書成,衆口沸騰,斥爲「穢史」。此後魏書三次修訂,方成定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公論焉。魏收原撰一百三十卷,後有散佚,至北宋,缺三十九卷。經劉邠、劉恕、安燾、范祖禹等檢校,參考魏澹魏書、李延壽北史、張太素後魏書、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等,補充完整,仍爲一百三十卷。有帝紀十二篇十四卷,列傳九十
史部·纪传类
陈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貞觀十年成書。記載上起陳霸先代梁,下至陳禎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史事。是書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無志。其本紀爲:高祖紀上下二卷,世祖紀一卷,廢帝紀一卷,宣帝紀一卷,後主紀一卷。列傳則有「皇后傳」、「宗室」、「孝行」、「儒林」、「文學」等。本書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校勘參考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版陳書。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
史部·纪传类
梁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梁書五十六卷,姚察、姚思廉父子編撰。記載南朝梁天監元年,至太平二年,計五十六年歷史。全書五十六卷,其中帝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志。唐太宗貞觀三年詔令姚思廉、魏徵同撰梁、陳二史,然「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思廉據父察遺稿,「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進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時,仍以體例戒約子思廉,
史部·纪传类
南齐书
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原名齊書,宋爲別北齊書,改名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全書六十卷,唐代佚失序錄,現存五十九卷。梁天監間成書。蕭子顯爲人好學,長於著述,奏請撰齊書。時「齊史,江淹始受詔著述,以爲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沈約復著齊紀二十篇。」吳均有齊春秋三十篇,王逸有齊典五卷,熊襄著齊典十卷。子顯據以撰成南齊書。全書分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記事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二十四年史事。其帝紀
史部·纪传类
宋书
百衲二十四史本
宋書一百卷。南朝沈約撰,南齊永明六年成書。宋書有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計一百卷。上起東晉義熙元年,下迄南朝宋升明三年為蕭齊所滅,凡六十年史事。本書以百衲本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校勘參考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版宋書。本紀十卷包括:武帝紀三卷、少帝紀一卷、文帝紀一卷、孝武帝紀一卷、前廢帝紀一卷、明帝紀、一卷、後廢帝紀一卷、順帝紀一卷,共載八帝。另劉劭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