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直講李先生文集「盱江先生全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門人錄一卷,李覯撰。直講李先生年譜一卷,陳次公編。創建「江書院」,世稱江先生直講先生,故以名集。直講李先生門人錄言:「陳次公,字漢傑南城人。父夫人之伯父也。次公與兄漢公,字伯英,弟次山俱學於次公舉茂材異等不中,歸隱穀口著書,與往還者二十年。臨終執其手托以遺文。墓誌銘次公所述也。」潛心講學與寫作,著述極為豐富。去世後,其門人、尚書左丞鄧潤甫輯其遺作編成後集六卷,連同生前集退居類稿皇祐續稿上於朝廷。成化年間,吏部主事左贊輯集詩文三十七卷、年譜一卷、附外集二卷,總名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江文集」,刊印發行。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成化刻本。刻黑口本為現存最早刻本。成化左贊刻本,對原集常語作刪節。另有正德孫甫刻本、萬曆孟慶緒刻本。中華書局一九八零點校出版,名李覯集,增加常語佚文十六條、宋史本傳及各版序跋、書目提要等。四庫全書本附有年譜一卷,四部叢刊本附年譜一卷,門人錄一卷,流布最廣,版本亦最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江集三十七卷、年譜一卷、外集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李覯撰。泰伯建昌南城人。初以薦授太學助教。終主簿、太學說書。事迹具宋史儒林傳。考年譜,稱慶歷三年癸未,集退居類稿十二卷。又四年庚辰,集續稿八卷。此集爲南城左贊所編。凡詩文雜著三十七卷,前列年譜一卷,後以制誥、薦章之類爲外集三卷。蓋非當日之舊。人多稱不喜孟子余允文尊孟辨中載常語十七條。而此集所載僅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伊尹廢太甲周公封魯三條。蓋諱而刪之。集首載祖無擇退居類稿序,特以孟子。又集中答李觀書云:「孟氏醇疵之說不可復輕重。」其他文中亦頗引及孟子,與人所記種種相反。以所刪常語推之,毋亦所竄亂歟?文格次於,其論治體,悉可見於實用。故朱子文實有得於經。不喜孟子,特偶然偏見。與歐陽修不喜繫辭同,可以置而不論。必欲委曲彌縫,務滅其跡,所見陋矣。集中平土書明堂五宗皆別有圖。此本不載,則或久佚不傳,未必所刊除也。不以詩名。然王士禎居易錄嘗稱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還廬山憶錢塘江五絕句,以爲風致似義山。今觀諸詩,惟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面目。餘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閒情矣。湘山野錄載覯望海亭席上作一首,集中不載。考是時蔡襄福唐,於此亭邀陳烈飲。聞官妓唱歌,才一發聲,卽越牆攀樹遁去。講學家以爲美談。所謂「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拍板便驚飛」者,正以嘲。殆亦左贊病其輕薄,諱而刪之歟?

李覯南城「今屬江西」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自幼聰穎好學,五歲知聲律、習字書,十歲通詩文,年二十後文章漸享盛名然舉茂才異等不中,倡立盱江書院,講學自給,學者近百人。仁宗皇祐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助教,後為直講,故後人稱為「李直講」。嘉祐中,歷任太學說書。王安石以其與曾鞏並稱,謂「李泰伯曾子固能文,為豪士」。與孫複石介並時,講究事功之學。重經邦濟世,著平土書,提出「平土」之具體方案,主張採取薄稅、均役、設平准倉等措施。謂「人非利不生,曷不可言?」「原文」故「禮」,應包括衣、食、住等內容「禮論」,反對「禮不下庶人」之說教,開啟後世功利學派之先河。反對對易經作神秘主義解釋,認為「吉凶由人」,「八卦之道在人」「易論」。又著有常語,譏評孟軻左贊編其著作為直講李先生文集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4020300271-9-000001.jpg

其他版本
明成化间刻本
清乾隆四十二年李梦桂补刻家塾本
清雍正五年鹤城李氏刻十一年补刻本
清康熙四年金谿李化鳌刻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本(盱江先生全集)
明正德十三年孙甫刻本
明正德十三年孙甫刻万历十七年孟绍庆重修本(无门人录)
清光绪十九年盱江书院刻本(盱江先生全集)
清康熙四年金谿李化鳌刻本(盱江先生全集)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