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禹貢論二卷後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程大昌撰。禹貢論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五卷,與宋史藝文志卷數相合,然今所見刻本及文淵文溯文津文瀾四閣庫書均著錄為二卷,總目沿襲宋史藝文志,與庫書卷數不合。淳熙辛醜「公元一一八一年」刻本於山川地理圖後有彭椿年書「辨證經旨者,著之於凡五十有二;嘗指事說理,而當證以山川實地者,則為之圖,凡三十有一;至其事不隸,而源流本出此經者,則又為後論八篇」。此書之概貌。大昌喜談地理,長於論辯,禹貢論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皆糾舊傳之誤,後論則專論河水汴水之患。山川地理圖系將前人舊說繪製成圖,詳加辨正,另制新圖以糾舊說之誤,原圖三十一幅,亡三幅。

四庫全書總目曰:程大昌撰。大昌易原,已著錄。宋史藝文志大昌禹貢論五卷、後論一卷,又禹貢論圖五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謂五十二篇、後論八篇、三十一。王應麟玉海則謂淳熙四年七月大昌禹貢論五十二篇、後論八篇,詔付秘閣,不及其圖。葢偶遺也。今諸論皆存,其圖據歸有光吳純甫家有淳熙辛醜泉州舊刻,則嘉靖中尚有傳本,今已久佚。故通志堂經解惟刻其後論,而所謂禹貢山川地理圖者則僅刻其敘說。今以永樂大典所載校之,只缺其九州山水實證禹河漢河二圖耳。其餘二十八圖,巋然並在,誠世所未覯之本。今依通志堂圖敘原目,倂爲二卷,而大昌之書復完。大昌喜談地理之學,所著雍錄北邊備對,皆刻意㝠搜,考尋舊蹟,是書論辨尤詳。周密癸辛雜識載「大昌以天官兼經筵,進講禹貢,闕文疑義,疏說甚詳,且多引外國幽奧地理。阜陵頗厭之,宣諭宰執云:六經斷簡,闕疑可也,何必強爲之說?且地理旣非親歷,雖聖賢有所不知,朕殊不曉其說,想其治銓曹亦如此。旣而補外」云云,與自序陳應行後序所言,殊相乖刺。夫帝王之學與儒者異,大昌尚書於經筵,不舉、三代之法以資啟沃,而徒炫博奧,此誠不解事理。然以詁經而論,則考證不爲無功。葢其失在不當於經筵講禹貢,而不在辨定禹貢之山水也。其前論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皆糾舊傳之誤,後論則專論河水汴水之患。陳振孫譏其身不親歷,烏保其皆無牴牾,亦如孝宗之論。歸有光亦證其以鳥鼠同穴指爲二山之非。要其援據釐訂,實爲博洽,至今註禹貢者終不能廢其書也。

程大昌禹貢論後論山川地理圖均完成於淳熙四年「公元一一七七年」六月以前,以兩書均有其自序可證。禹貢論自序稱:「臣為此故,方其疑悟古說,則盡屏訓傳,獨取經文而複熟之。研味既久,忽於一言一字之間覺其意指,可以總括後先,則主以為據,而益加參校。」又言「積其所見,撰次成論,凡五十有二篇」。又言「臣所著論,撮總其事,而不能縷陳其方鄉位置,則別為之以表著之」。落款為「淳熙四年六月,朝請大夫、權尚書刑部侍郎兼侍講臣程大昌」。

又稱:「臣既不揆淺聞,著以發明禹貢,而自古及今,郡縣山川無不關括,頗浩渺難見,遂事為之,各以地理列置。」又說「臣今稽求先儒舊說,各以其語先為之,從而辨證其誤。舊說既竟,乃出臣愚見,別為以綴其後。又慮臣先所著論文字稍多,且不與本附麗,其於尋求不便,遂摭事實,隨其方所,略標要指,貴於一見可以即解也」。又謂「圖以色別,青為水,黃為河,紅為古今州道郡縣疆界」。落款為「淳熙四年六月日,朝請大夫、權尚書刑部侍郎兼侍講程大昌」。此兩篇自序,足以證均於淳熙四年六月以前成書並進呈。

此書原著錄為「淳熙八年泉州州學刻本」,有淳熙八年彭椿年,謂:「郡博士陳君應行,請以其『指程大昌』著刻木郡庠,布之學者,而求予文為表,予不容辭,故為之書。淳熙辛醜孟春既望,承議郎、提舉福建路市舶彭椿年。」其序文證是陳應行請並主持刻印程大昌禹貢論後論山川地理圖彭椿年大老浙江黃岩人。紹興二十七年「公元一一五七年」進士。曆國子監主簿,擢知處州,遷江東運副,終右文殿修撰。此書還有陳應行刻書文,謂:「閣學程公,曩在經筵,進黑水之說,上動天聽,因以禹貢,啟沃帝心。且以東漸西被、教暨朔南為惓惓之忠,盡在於此。嗚呼,大哉言乎!其本藏之秘館,天下學者欲見而不可得。歲在庚子,公以法從出守溫陵,而編修彭公提舶於此,與公有同舍之舊,得其副本。應行一日摳衣彭公之門,質疑之餘,出示書一編,曰:『此程公所進禹貢也,子見之乎?』因再拜以請,而三複其說。見其議論宏博,引證詳明,皆先儒之所未及。乃請於公,願刊之郡庠,以與學者共之。公曰:『是吾志也。』乃出公帑十五萬餘,以佐其費。複請公序,以冠其首。」落款為「淳熙辛醜上元後五日,迪公郎充泉州州學教授陳應行」。庚子是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零年」,是歲程大昌出守溫陵,而彭椿年此時亦以承議郎提舉福建路市舶於泉州,故由出公帑支持陳應行泉州州學刻印此書。故此書版本應著錄為「淳熙八年陳應行泉州州學刻本」。

此本為淳熙八年泉州州學刻本,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為此書初刻本。行格疏朗,字大如錢,幾無閩本氣息,頗多浙刻風韻,十分珍貴。鈐有「郁印松年」、「澄中」、「郇齋」、「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等印記。鬱松年萬枝,號泰峰上海縣人。道光二十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恩貢生。其家饒於財,凡人典籍,有未刻或刻而板廢者,不惜重金搜羅置鄴架。此本即為其所羅致者。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另有通志堂經解本,刻本近年由中華書局影印,輯入古逸叢書三編中。此書論證有據,翔實博洽,於後世詮解禹貢、研求以前歷史地理均有必参之价直。

程大昌「公元一一二三年至公元一一九五年」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進士。孝宗時累官權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所至留心民瘼。平生篤學,長於典制名物考訂。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簡

其他版本
通志堂经解本(康熙刻、同治刻、日本文化刻)
猜你喜欢
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
尚书纂传
尚书表注
融堂书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