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春秋經傳集解,又稱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左氏春秋集解春秋左傳集解杜預撰。兩漢推崇春秋,可爲萬世之法,而杜預則認爲「春秋者,史記之名也。……仲尼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人孰能脩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杜預以爲左傳傳經,曰:「左丘明受經于仲尼,以爲經者不刊之書也,故傳經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隨義而發。」左傳解經異於公羊榖梁逐字句式。杜預割裂春秋經文,分別加于左傳各年之前,從而使原獨立兩書合而爲一。認爲春秋經傳有「三體」、「五例」。所謂「三體」,其自序云:「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示,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爲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後人歸納爲發凡正例、新意變例、歸趣舊例。「五例」即「微而爲,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

本書據四部叢刊景印玉回蔣氏所藏刊巾箱本影印。

此本成公十四年左傳稱美春秋之文,然杜氏卻認爲:「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杜氏認爲,孔子周公之垂法,魯史之舊章以修成春秋,而左氏則據三體五例以解春秋。故春秋褒貶之義,當以左傳爲斷。魏晉以後,對杜氏集解褒貶不一,然多以注于左傳有功,有「左傳功臣」之譽。修「五經正義」,于左傳注,後遂成標準注釋。

,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司馬懿婿。博學多通,泰始中爲河南尹,秦州刺史。遷度支尚書,「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後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滅有功,封陽縣侯雖「身不跨馬,射不穿劄」,然用兵制勝,則諸將不及,故「每任大事,輒居將帥之列」。又善修水利,率眾開鑿河道,建造津梁,發展漕運,引諸水灌溉農田萬餘頃,公私同利,眾庶賴之,南土之民歌曰:「後世無由叛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號之「杜父」。好學深思,熟稔經籍,尤喜左傳,自稱「有左傳癖」,備成一家之學。又纂輯女記,另有文集十八卷,已佚。

 


其他版本
正谊斋丛书本(道光刻)
倣宋相台五经本
清同治八年楚北崇文书局刻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