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是書記魏文帝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六年間三國史事。計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無表、志。尊正統,列本紀稱帝,蜀吳爲傳稱主。二志參考魚豢魏略王沉魏書韋曜吳書等。無書,多據實地採訪、見聞所得。是書文筆簡潔、剪裁得當。惟史料不豐,失之簡略,且時有曲筆回護之文,不及史記直抒胸臆。三志原本獨立,後世合爲一書。裴松之爲之作注,引書一百五十九種,史料增補遠多於原書,開一代注釋體例,極便於後學。

本書以百衲二十四史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比之,非妄譽也。」趙翼廿二史劄記曰:晉書謂「父為馬謖參軍,諸葛亮所誅,父被髡,故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校訂諸葛集,表言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少好學,師事譙周蜀漢時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曲意附從。因不屈從黃皓,故屢遭遣黜。,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屢次被貶,受人非議。元康七年卒,享年六十五歲。太康元年,時十年撰成三國志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後移居江南。祖官光祿大夫,父任正員外郎。松之幼喜讀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武帝太元十六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二十。義熙初,松之先後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尚書祠部郎。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松之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贊其有「廟廊之才」,任其治中從事史、封國世子洗馬。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僕射等職。元嘉三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松之湘州。後升任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年六十五,致仕。元嘉二十八年,卒,終年八十。宋文帝陳壽三國志太過簡略,詔令松之作注。松之遵「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之原則,四庫提要分其法爲六「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松之所據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原書多出三倍。宋文帝驚歎爲「不朽」之業。

序跋

上三國志注表

臣松之言:臣聞智周則萬理自賓,鑒遠則物無遺照。雖盡性窮微,深不可識,至於緒餘所寄,則必接乎粗跡。是以體備之量,猶曰好察邇言。畜德之厚,在於多識往行。伏惟陛下道該淵極,神超妙物,暉光日新,郁哉彌盛。雖一貫墳典,怡心玄賾,猶復降懷近誠,博觀興廢。將以總括前蹤,貽誨來世。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採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竊惟繢事以衆色成文,蜜蜂以兼采爲味,故能使絢素有章,甘踰本質。臣寔頑乏,顧慚二物。雖自罄勵,分絕藻繢,既謝淮南食時之敏,又微狂簡斐然之作。淹留無成,祇穢翰墨,不足以上酬聖旨,少塞愆責。愧懼之深,若墜淵谷。謹拜表以聞,隨用流汗。臣松之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謹言。元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書侍郎西鄉侯臣裴松之上。


牌记

00001.png

其他版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元刻本
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明吴氏西爽堂刻本
元刻明嘉靖万历间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清光绪十二年广州淡吟馆刻本
明抄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十七史本
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
清刻本
清光绪七年文雅斋刻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
元大徳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
顺治康熙递修本(清谢章铤校并跋)
南宋刻本
明内府抄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宋刻本
二十四史本(武英殿本、景印武英殿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四史本(刘承干辑)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