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禹貢錐指二十卷,胡渭「詳見易圖明辨」撰。禹貢尚書重要篇目之一,見禹貢指南條。學識淵博,尤精於輿地,嘗與修大清一統志,得見全國府州縣誌,凡志書涉及禹貢山川地理者皆隨手摘錄,以此爬梳整理,詳加考訂,廣征博引,複采前人義疏及他書所載有關山川地理者,引古證今,逐句加注,折衷以己意,厘正舊注之謬,終於康熙四十一年「公元一七零二年」撰成此書。題二十卷,書首為圖一卷,列圖四十七幅,其中卷十一、卷十四皆分為上、下,卷十三則分為上、中、下,中卷又自分為上、下,故實為二十六卷。

胡渭素習禹貢,謂:「漢唐二孔氏蔡氏於地理多疏舛,如三江當主鄭康成說,庾仲初之言不可以釋禹貢『浮於淮泗,達於河』,河當從說文作『菏』。『榮波既豬』,波當從鄭康成本作『播』。梁州黑水導川黑水不可溷而為一。乃博稽載籍及古今經解,考其同異而折衷之,依經為訓,章別句從,名曰禹貢錐指。於九州山川形勢,及古今郡國分合同異、道裏遠近夷險;犁然若聚米而畫沙也。漢唐以來,河道遷徙,雖非禹貢之舊,要為民生國計所系;故于導河一章,備考歷史決溢改流之跡,且為圖以表之。」此書亦偶有疏漏,魏源書古微李慈銘祥琴室日記於其疏漏皆有所補正,可參考。洪湛侯徽派樸學謂:「禹貢錐指書首有圖四十七幅,據近人考證,多為艾南英禹貢圖經翻版,但未注明出處。」

四庫全書總目曰:國朝胡渭撰。易圖明辨,已著錄。其生平著述甚夥,而是書尤精力所專注。康熙乙酉,恭逢聖祖仁皇帝南巡,曾呈御覽,蒙賜「耆年篤學」扁額。稽古之榮,至今傳述。原本標題二十卷,而首列圖一卷。其中卷十一、卷十四皆分上、下,卷十三分上、中、下,而中卷又自分上、下,實共爲二十六卷。其圖凡四十有七,如河初徙、再徙及河圖,尤考究精密。書中體例,亞經文一字爲集解,又亞一字爲辨證。歷代義疏及方志、輿圖,搜採殆遍。於九州分域,山水脈絡,古今同異之故,一一討論詳明。以來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貢者數十家,精核典贍,此爲冠矣。至於陵谷遷移,方州分合,數十年內,往往不同,欲於數千載後,皆折衷以定一是。如郭璞山海經「臨渝驪成」已兩存碣石之說,必謂文穎所指臨渝爲是,地理志所指驪成爲非,終無確驗。又「九江」一條,堅守洞庭之說,不思九江果在洞庭南,則當曰「九江孔殷,江漢朝宗於海」矣。徐文靖之所駁,恐亦不能再詰也。千慮一失,殆不屑闕疑之過乎?他若河水不知有重源,則由其時西域未平,無由徵驗。又所引酈道元諸說,往往混淆,則由傳刻舛訛,未覩善本。勢之所限,固不能執爲咎矣。

此版本為康熙四十四年漱六軒刻本。附禹貢圖平成頌,封面鐫「康熙乙酉孟夏」。康熙辛巳胡渭禹貢錐指略例。十一行二十一字, 小字雙行三十一字, 白口, 左右雙邊, 單黑魚尾, 版心中鐫書名及卷次, 下鐫「漱六軒」。框18.5釐米 x 13.9釐米。現存康熙間刻本兩部,一為劉傳瑩批點本,藏湖北省圖書館;一為陳澧批點本,藏湛江市圖書館。另有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刻皇清經解本。四庫全書本。

胡渭」公元一六三三年至公元一七一四年」,初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年十五為縣學生,入太學,篤志經義,尤精輿地學。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零年」,尚書徐乾學奉詔修大清一統志,延胡渭分纂。

其他版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皇清经解本(道光刻、咸丰补刻、鸿宝斋石印、点石斋石印)
猜你喜欢
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
尚书纂传
尚书表注
融堂书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