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原名齊書時,爲區別蕭子顯南齊書,而名之北齊書李百藥北齊書分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無表無志。記述公元五三四年前後北魏分裂、東魏建立,中歷東魏,至五七七年亡爲止之史事,計四、五十年。以北齊史爲主。貞觀三年李百藥奉勑修撰,至貞觀十年成書。百藥德林北齊時,參修國史,編齊書,至開皇間,又奉勑撰齊史,然書未成。李百藥據父舊稿,又參北齊崔子發王劭齊史,歷八年成書。現通行北齊書五十卷並非全爲百藥原著。原本於中葉後漸缺,亦不斷補缺。按錢大昕二十四史考異,至北宋初隻剩本紀一卷,即文宣本紀,列傳十七卷。後人據李延壽北史高峻高氏小史補足五十卷。北齊書帝紀爲:神武帝紀上下兩卷、文襄帝紀一卷、文宣帝紀一卷、廢帝紀一卷、孝昭帝紀一卷、武成帝紀一卷、後主幼主紀一卷。北齊歷六帝,其中高歡子三人。文宣帝紀評述高洋前後爲政不同及功過是非,「初踐大位,留心政術,以法馭下,公道爲先」,「至於軍國幾策,獨決懷抱,規模巨集遠,有人君大略。」又言:「以功業自矜,遂留連沉湎,肆行淫暴」,有諸多殘忍、荒淫之舉,且「多所營繕,百役繁興,舉國騷擾,公私勞弊」等。北齊書列傳有:皇后列傳一卷,諸王列傳五卷,諸臣列傳二十九卷,儒林列傳一卷,文苑列傳一卷,循吏列傳一卷,酷吏列傳一卷,外戚列傳一卷,方伎列傳一卷,恩幸列傳一卷。列傳述北齊王公大臣、妃,清官酷吏,學者儒士等。其後七卷爲類傳。如文苑列傳列入顏之推東魏北魏文士,邢邵載於本書,書中敘魏收事尤詳。本書無志,其志收於隋書北齊書首尾完整,其首篇神武帝高歡紀,接之高澄。此撰史之法首創自陳壽三國志,如魏志曹操起,蜀志劉焉劉璋起,吳志孫堅孫策起。

四庫提要曰:「李百藥奉敕撰。蓋承其父德林之業,纂緝成書,猶姚思廉之繼姚察也。大致仿後漢書之體,卷後各系論贊。然其書自北宋以後漸就散佚,故晁公武讀書志已稱殘闕不完。今所行本,蓋後人取北史以補亡,非舊帙矣。今核其書,本紀文襄紀 集冗雜,文宣紀孝昭紀論辭重複;列傳則九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卷至四十卷俱無論贊,二十八卷有,十二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有。又史通李百藥齊書論魏收:『若使子孫有靈,竊恐未挹高論。』悉與謀之。不云固以貪虐先爲李平所彈也。李延壽書作於唐代,豈亦媚陽休之乎?又云盧同位至儀同,功業顯著,不爲立傳。崔綽位止功曹,本無事蹟,乃爲首傳。夫盧同希元義之旨,多所誅戮,後以義黨罷官,不得云功業顯著。以卑秩見重於高允,稱其道德,固當爲傳獨行者所不遺。觀盧文訴辭,徒以父位儀同,僅功曹,較量官秩之崇卑,爭專傳附傳之榮辱,『魏書初定本、盧同附見盧元傳,崔綽自有傳,後奉敕更審,同立專傳,綽改入附傳。』是亦未足服收也。蓋收恃才輕薄,有驚蛺蝶之稱,其德望本不足以服眾。又世近,著名史籍者並有子孫,孰不欲顯榮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譁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論,人非南董,豈信其一字無私?但互考諸書,證其所著,亦未甚遠於是非。穢史』之說,無乃已甚之詞乎。李延壽北史,多見館中墜簡,參核異同,每以收書爲據。其爲收傳論云:『勒成魏籍,婉而有章,繁而不蕪,志存實錄。』其必有所見矣。今魏澹等之書俱佚,而收書終列於正史,殆亦恩怨並盡而後是非乃明歟。收敍事詳贍,又云:『足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之門,志存實錄,詆訐奸私。』今魏收傳無此語,皆掇拾者有所未及也。至如庫狄幹傳之連及其子士文、元斌傳之稱齊文襄,則又掇拾者刊削未盡之辭矣。北齊立國本淺,文宣以後,綱紀廢弛,兵事俶擾,既不及後魏之整飭疆圉,複不及後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爲國者,亦鮮始終貞亮之士,均無奇功偉節,資史筆之發揮。觀儒林文苑傳敘,去其已見魏書及見周書者,寥寥數人,聊以取盈卷帙。是其文章萎苶,節目叢脞,固由於史材、史學不及古人,要亦其時爲之也。然一代興亡,當有專史。典章之沿革、政事之得失、人材之優劣,於是乎有徵焉。未始非後來之鑒也。北齊書原有校語。」

此爲百衲本二十史本,景印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遞修本配補。大字本四邊雙欄,單魚尾,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板框高二十三米,寬十九米。

李百藥,字重規,生於天統元年,「公元五六五年」卒于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博陵安平人,今河北安平縣內史令李德林子。百藥博學好文,初仕,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即位,貶爲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武德間,歸,流放涇州貞觀二年,征爲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撰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貞觀二十二年,卒,年八十五,諡康公,歸葬於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

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彼時最先進之攝影製版技術,嘔心瀝血十餘年始告竣工,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選用的各種珍罕版本因年代久遠而殘缺不全,編校者相互參校、補綴,如僧人「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刻善本十五種、刻善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景祐刻本;晉書則以數種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用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大德刻本;舊唐書紹興刻本;新唐書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人自永樂大典中所輯版本;新五代史慶元刻本,三史均用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洪武刻本;明史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發佈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首次公佈古籍校印流程,其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爲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爲此寫作衲史校勘記,洋洋百數十冊。其校勘規律及原則,至今仍被奉爲圭臬。蔡元培百衲本二十四史曰:「嘉惠學林歡喜讚歎得未曾有。吾哥博觀精勤之成績所以嘉惠學子益無限量。」胡適評道:「今早細看,歡喜讚歎,不能自己。此書之出,嘉惠學史者真不可計量!惟先生的校勘,功勞最勤,功用最大,千萬不可不早日發刊。」傅增湘盛讚:「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采獲者皆前人未見之書,故其定論者多千古未發之覆。」顧起潛評論:「皇皇巨編,非有高深的學養,難能作出宏大的規劃,博訪古本、善本、非熟悉中外藏書情況,難以集事,搜羅異書,發揚特點,非有淵博的學問,不克有所發明。」張舜微認爲:「從此全史出現了最標準的本子,可據以訂價補缺,對史學界的貢獻爲最大。」王紹曾稱讚:「百衲本二十四史宋元以來全史善本的一次大結集,是宋元以後全史最佳的匯印本。搜羅舊本之廣,影印之精,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他版本
十七史本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二十四史本(五省官书局本)
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二十一史本南监本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
澄子
删除
2022-12-31 15:12

怎么购买啊

人心不古
删除
2022-06-27 08:06

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