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要
清吳敬梓撰。約成書於乾隆十六年前。諷刺小說,借明寫清士大夫官場百態。小說故事起于元末明初,楔子至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第二回發生于明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於第五十五回「四客」之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後歷一個朝代。儒林外史沒有主角,由數短篇連綴而成,「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主題恢巨集,內容豐富,語言明快,文筆酣暢,乃諷刺作品之巔峰。是書有回末總評,其中第四十二至四十四、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凡六回,評語原缺。清張文虎評曰:「外史用筆,實不離水滸、金瓶梅,魄力則遠不及。然描寫世事,實情實理,不必確指其人;而遺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頻見。可以鏡人,可以自鏡。」魯迅評曰:「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本書以嘉慶八年臥閑草堂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
本書現存最早刻本爲嘉慶八年臥閑草堂本,以下簡稱臥本。共五十六回,前有「乾隆元年春二月閑齋老人序」。嘉慶二十一年所刊行之藝古堂本及清江浦注禮閣本,其文字、版式、回數同臥本,再後蘇州書局、群玉齋等本,亦據臥本排印,可見臥閑草堂本實爲祖本。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生於康熙四十年,一七零一年。卒於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全椒人。今安徽全椒。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善記誦,尤精文選,詩賦援筆立成。敬梓不善理家,更因科舉失意,鬱鬱不樂,往來南京涉足風月,揮金如土;又慷慨仗義,遇貧卽施。久之,遺產揮霍殆盡,三十三歲移家南京,以賣文爲生,後客死揚州。著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

序跋
闲齋老人序

附注
缺少第六回第十一葉、第九回第六葉、第三十二回第八葉。

其他版本
清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印本
清同治十三年齐省堂刻本
清刻本
清抄本
清嘉庆二十一年艺古堂刻本
吴敬梓用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以及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的急切心情。尽管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鄙视和嘲讽,但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
《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用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同时,它也通过悲喜交融的笔法,让人在笑声中感到悲凉和辛酸。
《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充满讽刺意味,情节设计也很巧妙。例如,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描写,既表现了他的痴迷和疯狂,又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和腐败。
《儒林外史》是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以下是一些名家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总之,《儒林外史》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揭示知识分子生活和道德状况的卓越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