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資治通鑒外紀十卷五卷,劉恕撰。書成於神宗元豐元年乃其臨沒所成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闕前略後,首尾不備,欲采周威烈王以前之事爲前紀興以來之事爲後紀,補編通鑒之缺。會遭憂遘疾,右肢痹廢,知遠方不可得國書,後紀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義仲,以成此書,國語春秋外傳例,易名外紀包犧,終周威烈王二十二年,與通鑒銜接。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又目錄五卷實爲簡要編年,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之卷數,悉與司馬光通鑒目錄例同。

外紀共采當時可見史料二百餘種,可謂資治通鑒之補編。網羅材料甚豐,所記翔實,於可信之事則大書,事有異同或荒渺難稽者則分注或細書。自「共和」以來始爲編年,以前則概稱「疑年」,只載世次,如包犧氏神農氏帝堯……,以及夏商西周早期諸王。「疑年」不標陰之名,亦不條列其數。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刻本」影印。

金履祥通鑒前編,詆其好奇。今觀其書周成王元年丙戌,稱周公攝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稱成王元年,則是周公殆類新之爲矣。又稱魯惠公隱公娶於,見其女好而自納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衛宣之醜。如斯之類,頗爲不經。又如齊桓觀龍,殆如戲劇;熊渠射虎,何預勸懲。雖曰細大不捐,亦未免貪多務得。履祥所論,未可謂之吹求。然外紀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書,其異同舛誤以及荒遠茫昧者,或分注,或細書,未嘗不具有別裁。目錄「共和」以後據史紀年表編年,「共和」以前皆謂之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並不縷列其數,亦特爲審慎。且其自序陶潛豫爲祭文杜牧自撰墓誌,夜臺甫邇,歸心若飛,不能作前後紀而爲外紀。他日書成,公爲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繁冗而爲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云云。則作此書,特創爲草稿,儲材備用,如通鑒之有長編,以待司馬光之刊定耳。

胡克家通鑒外紀注補,又有南監本十六卷,嘉慶十六年璜川吳氏刊本,陳仁錫刊本,石礅書塾本,山淵堂本。收入四部叢刊中,名曰資治通鑒外紀資治通鑒外紀目錄,共五冊。另四庫全書資治通鑒匯刻亦曾收錄。

,字道原,其先世京兆萬年人。祖臨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傳稱其舉進士入等,不著何年。考司馬光作此書,稱卒於元豐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則當生於明道元年。又稱其登第時年十八,則皇祐元年進士也。初授鉅鹿主簿,尋遷知和州翁源二縣。會司馬光受詔修資治通鑒,奏以同司編纂,轉著作郎。熙寧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終養,改秘書丞,仍令就家續成前書,遂終於家。不察當日書局編纂之例,遽加輕詆,操之未免已蹙矣。少聰穎,有悟性,篤好史學,著有十國紀年通鑒外紀疑年譜年略譜庭堅爲其撰墓誌。

 

 

 


其他版本
元延佑间刻明修本
清末石印本
明刻本
清嘉庆十六年吴郡山渊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长沙阎敬铭刻本
清吴氏璜川书塾刻本
明石礅书塾刻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