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禹貢集解杏溪傅氏禹貢集解」二卷,傅寅所撰。傅寅長於職方輿地之學,博引眾說,斷以己意,具有獨特見解。不因襲前人之注,如論孟子「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為古溝洫之法,尤為前儒所未及,洵卓然能自抒所見者。其書雖博引舊文,而時出新意,多足以備一解。每半葉十一行,每行經文十八字,引諸家說首行帝一格,次行低二格。己說則概低三格。卷中有「王止仲」、「元敬」、「劉體仁印」、「潁川劉考功藏書記」、「乾學」、「徐健庵」諸朱記。

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刊本杏溪傅氏禹貢集解二卷,瞿氏東陽喬行簡。首列山川總會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圖。序首行題曰「杏溪傅氏禹貢集解」,圖後又題曰「尚書諸家說斷」,次行曰「禹貢第一」。故永樂大典本曰禹貢說斷,而通志堂集解本曰禹貢集解,名遂兩歧也。引諸家說皆曰某氏,惟呂成公則稱東萊先生,疑同叔義烏時學于成公者也。此本為王止仲所藏,後歸都玄敬劉公㦷入傳是樓,今所傳經解本即據之以刻者。所缺四十余簡及五服辨九州辨皆一一吻合,惟「尚書諸家說斷」六字亦改作「杏溪傅氏禹貢集解」,為失其真耳!若四圖之編入程氏禹貢論中,乃裝書者之失,非刻本有誤也。觀成容若序自明。原本殘闕,又有誤入程大昌禹貢論者。永樂大典補正。通志堂本改名禹貢集解,與瞿氏目錄著錄本同,是該書原本二卷,書名為禹貢諸家說斷永樂大典題為禹貢說斷通志堂經解題為禹貢集解,並非本舊名。四庫全書採用永樂大典所題該書書名,並將該書析為四卷,愈失其真。

四庫全書總目曰:傅寅撰。同叔義烏人。嘗從唐仲友游,仲友稱其職方、輿地盡在腹中。是編其所著禹貢圖說也。案朱彝尊經義考所著禹貢集解二卷,通志堂嘗刊入九經解中。而永樂大典載其書,則題曰禹貢說斷,無集解之名。又經解所刊本稱原缺四十餘簡。今檢永樂大典,不獨所缺鹹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餘言,九州辨千數百言,較之原註缺文多至數倍。又山川總會九河三江九江四圖,經解俱誤編入程大昌禹貢論中,與其書絕不相比附。而永樂大典獨繫之說斷篇內。葢當時所見,實時原本,足以援據。而經解刊行之本,則已傳寫錯漏,致並書名而竄易之,非其舊矣。書中博引衆說,斷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襲前人。其論孟子「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爲古溝洫之法,尤爲諸儒所未及,卓然能自抒所見者。今取經解刊本與永樂大典互相勘校,補闕正訛,析爲四卷,仍題說斷舊名,而於補缺之起訖,各加註語以別之,庶幾承學之士得以復見完書焉。

此版本為修本,今北京圖書館藏。通志堂見解本多有缺誤,另有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刊本,經苑本,金華叢書本等。傳本以北京圖書館所藏修本為最善

傅寅「生卒年不詳」同叔兩浙路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南宋學者。少時嘗從唐仲友學,仲友以益友稱之,寅學識淵博,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學校、郊廟、律曆、軍制之類,無不悉心研究,訂其訛誤,每事各為一圖,題為群書百考隱居不仕,又不治生產,晚年家境貧寒,學者稱「杏溪先生」,工詩,詩風閑遠古淡。

其他版本
金华丛书本(同治光绪刻、民国补刻)
通志堂经解本(康熙刻、同治刻、日本文化刻)
猜你喜欢
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
尚书纂传
尚书表注
融堂书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