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十卷,王通撰,阮逸注。亦稱文中子文中子中崇尚儒學,以仁義為教化之本,試圖折衷儒、道、釋三教,提出「千變萬化,吾常守中焉」人生哲學。認為如可成執其不動不靜「中者」,便謂之「聖人」。因名其書曰。謝世後其弟子取坤象辭「『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諡文中子

仿論語體例,集生前言論,以問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阮逸注十卷本。曾向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陳述謀國大略。然為朝臣所疑忌,故退居河汾之間,以講學著書為業,受業弟子達千余人,時稱「河汾門下」。此乃與其門人相互問答之記述,由其子福郊福疇。後人因其中所記門人多隋唐間大臣,年齡與事實不符,或疑其為偽作,雖不儘然,但其中有誇飾之詞,則為事實。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刻本。四部備要續古逸叢書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舊本題王通撰。唐志文中子中說五卷、通考玉海則作十卷,與今本合。凡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福畤唐太宗論禮樂事一篇,陳叔達書一篇。又錄關子明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畤貞觀二十三年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嘗辨開皇四年生,李德林開皇十一年卒,方八歲。而有德林請見,歸援琴鼓盪之什,門人皆沾襟事。朗乙太和丁巳見孝文帝,至開皇四年生已相隔一百七年,而有問禮於事。薛道衡仁壽二年出爲襄州總管,至煬帝卽位始召還。又隋書道衡,初生卽出繼族父,及長不識本生,而有仁壽四年長安道衡道衡語其子事。洪邁容齋隨筆又辨唐書薛收大業十三年歸,而世家有江都難作,有疾,召薛收共語事。王應麟困學紀聞亦辨唐會要武德元年五月始改太興殿太極殿,而書中有隋文帝召見太極殿事。皆證以史傳,牾顯然。今考仁壽四年自長安東歸河汾卽不復出,故世家亦云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而周公篇內乃云子游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阮逸注曰:太樂之署,煬帝將游江都,作此曲。隋書職官志曰:太常寺有太樂署,是大業末年復至長安矣。其依託謬妄,亦一明證。考楊炯集王勃集序,稱祖父秀才高第,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講藝於龍門。其卒也,門人諡之曰文中子爲其孫作序,則記其祖事必不誤。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從而興乎二語。亦與今本相合。知所謂文中子者實有其人。所謂中說者其子福郊福畤等纂述遺言,虛相誇飾,亦實有其書。第當有開國之初,明君碩輔不可以虛名動。又陸德明孔穎達賈公彥諸人老師宿儒,布列館閣,亦不可以空談惑。故其人其書皆不著於當時,而當時亦無斥其妄者。至中以後,漸遠無徵,乃稍稍得售其欺耳。宋咸必以爲實無其人,洪邁必以爲其書出阮逸所撰,誠爲過當。講學家或竟以爲接之傳,則傎之甚矣。據其僞跡炳然,誠不足採,然大旨要不甚悖於理。且摹擬聖人之語言自揚雄始,猶未敢冒其名。摹擬聖人之事迹則自始,乃並其名而僭之。後來聚徒講學,釀爲朋黨,以至禍延宗社者,實爲之先驅。坤之初六,履霜堅冰。之初六,系於金。錄而存之,亦足見儒風變古,其所由來者漸也。

王通,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門人私諡「文中子」。世宦家庭,其父以為其「必能通天下之志」,因名其為。家學淵源深厚,受學頗早。年約十八始四處遊歷問學,「不解衣者六歲」。六年後中秀才。曾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然未見用。後任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煬帝時,從郡回鄉,續述六經,聚徒講學。無意入仕,多次拒朝廷徵召,而以興學為已任。著作今僅存中說一種

寅虎年鵬為文化僅識


牌记

3020100449-16-00001.jpg

其他版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元刻本
明嘉靖四年郑庆云刻本
清嘉庆九年宝庆经纶堂刻本
明敬忍居刻本
明初刻本
六子全书本(明刻、嘉靖世德堂刻、万历胡东塘刻、民国右文社影印)
宋王氏取瑟堂刻本
明刻本
十子全书本(嘉庆聚文堂刻)
六子书本(明桐阴书屋刻、明刻)
纂图互注六子本(元刻明修、明刻)
文政十年覆刊北宋小字本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清光绪十六年贵阳陈氏影宋刻本
猜你喜欢
申鉴
潜夫论
了凡四训
盐铁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