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後案三十卷附後辨一卷,清王鳴盛撰。解說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太誓,後辨則辨析偽古文尚書後二十五篇。尚書後案何為作也?所以發揮鄭康成一家之學也。王氏以為:伏生傳今文尚書原有二十九篇,孔安國得孔壁中古文尚書,以今文對讀,又于今文尚書盤庚泰誓各分為三,顧命析康王之誥,乃為今文三十四篇。孔安國古文尚書多出十六篇,九共複分為九篇,乃為增多古文二十四篇。自孔安國遞傳至衛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皆為三十四篇作注,「惟鄭師祖孔學,獨得其真」。王氏以為漢儒所注惟此三十四篇,多者二十四篇不注,但有鄭玄所留篇目。自東晉偽古文、偽孔傳見於世,三十四篇漢注亦亡佚,然可自他書原有漢注輯出,以驗晉後古文、孔傳之偽。於是,王氏遍觀群書,采經、史、子、集諸門類凡百三十一部書,搜羅鄭注,綴于尚書每篇每句之下,各章並加案語。殘缺者,就取馬融、王肅之傳疏來補充增益。王氏認為,孔傳雖偽,其訓詁仍有傳授,所以偶也用之。各章加案語以釋鄭義,馬融、王肅傳疏凡不與鄭注同者,條晰其非,折衷於鄭注。其考證細微入裏,有關東晉偽古文之說,則集為後辨附錄,可視為漢唐間治尚書之集注、疏解。
是書草創乾隆十年,撰成於四十四年,歷時三十餘載,可見王鳴盛用力之深。然墨守鄭說,亦時時有失。王鳴盛雖自詡此書存古之功堪與惠棟周易述相比肩,然清代之經學大師孫星衍、江聲對此均頗不以為然,斯王氏過偏鄭玄之故也。杭世駿尚書後案云:鑽研群籍,爬羅剔抉,凡一言一字之出於鄭者,悉甄而錄之,勒成數萬言,使世知有鄭氏之注,並使世知有鄭氏之學而未已也。
此版本為清乾隆四十五年禮堂刻本,此書有原刻單行本,刊本有皇清經解本。
王鳴盛「西元一七二二年至一七九七年」,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年號西沚,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清代史學家、經學家,乾隆十九年以一甲二名進士及第,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王鳴盛幼從長洲沈德潛受詩,後又從惠棟問經義,遂通漢學,知訓詁必以漢儒為宗,以漢學之考證法治史,主「治經斷不敢駁經,但當墨守漢人家法,定從一師,而不敢他徙。」著有十七史商榷、蛾術編、尚書後案及西沚居士集等,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