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要
五經旁訓十九卷,元李恕旁訓,鍾伯敬重訂。五經謂詩書易禮春秋此五部,是存至今古典,垂名竹帛。漢朝儒經白虎通義五經曰:「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樂廢壞,強淩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聖德。自衛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先樂失,實有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矣。」
後始皇「焚書坑儒」,禁語詩書,「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六經之傳大阻,所傳之不朽,蓋因口耳相傳,或逮後世。周禮注疏曰:「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岩屋壁,複入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
此五經旁訓乃元人李恕撰,凡十九卷,分易經旁訓三卷、書經旁訓二卷、詩經旁訓四卷、禮記旁訓六卷、春秋旁訓四卷。此本為明金閶魯鄒嶽刻清印本。七行二十字, 四周單邊, 白口, 無魚尾, 框高 21.5 釐米x 13.8釐米。
李恕字省中,元廬陵人,五經旁訓合程朱二家之說及本義,附録何氏發揮大易粹言,南軒解義諸書節而一之。

其他版本
明万历十六年朱鸿谟、陈文烛等刻本
明崇祯二年汇锦堂刻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陈大科刻本
明万历二十三年郑汝璧、田畴等刻本
清嘉庆间刻本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