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簡介】史記,始稱太史公書司馬遷撰,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國人必讀典籍。記上至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計三千餘年歷史。


【撰述】司馬遷司馬談爲太史令,續春秋未竟,隋書經籍志載:「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而囑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答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太初元年,司馬遷始作太史公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曆十四載而成。今本史記少數篇章爲時博士褚少孫補寫,文有「褚先生曰」。隨後史記聲望日隆,各家評注甚多,其以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最著。紹熙慶元間,黃善夫首將蔡夢弼兩家注本及正義合刻而成三家注本。

【體例】全書分十二本紀、歷代帝王。三十世家、諸侯及勳貴。七十列傳、人臣及作者自序。十表、大事年月表。八書,典章、制度、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其體例成後世史書圭臬。

【著者】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漢武帝時史學大家。生卒年不詳。其父司馬談任太史令。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因李陵之禍受宮刑,後任中書令。承父業,發憤十四年而成太史公書。史記有傳。

裴駰,字龍駒河東聞喜人。南朝史學家,與父裴松之、孫裴子野,並稱「史學三裴」。繼承家學,博覽宏識,官至南中郎將參軍。博采經傳百家及先儒學說,凡對作注有所裨益,便廣而錄之;凡所注引,務必去其浮言遊辭,取其精旨要義;如各家說注不同,則兼收並蓄,不肯偏棄;如有未詳之處,寧缺不議,不憑臆想,妄加解說。終成史記集解八十卷。

司馬貞,字子正河內人。史學家,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

張守節開元間人,其事蹟不詳。著史記正義

【論贊】劉向評曰:「然自博極群書,皆稱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鄭樵評曰:「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爲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曆,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

魯迅評曰「釋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庫】司馬遷撰,褚少孫補。事迹具漢書本傳。少孫張守節正義張晏之說,以爲潁川人,間博士。又引褚顗家傳,以爲褚大弟之孫,宣帝時爲博士,寓居,事大儒王式,故號先生。二說不同。然宣帝末距成帝初不過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遠也。案遷自序凡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爲百三十篇。漢書本傳稱其十篇闕,有錄無書。張晏注以爲歿之後,亡景帝紀武帝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劉知幾史通則以爲十篇未成,有錄而已,駁張晏之說爲非。今考日者龜策二傳,並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是爲補綴殘稿之明證,當以知幾爲是也。然漢志春秋家史記百三十篇,不云有闕,蓋是時官本已以少孫所續,合爲一編。觀其日者龜策二傳並有「臣爲郎時」云云,是必嘗經奏進,故有是稱。其「褚先生曰」字,殆後人追題,以爲別識歟。周密齊東野語司馬相如傳贊中有「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之語。又摘公孫弘傳中有「平帝元始中詔賜子孫爵」語。焦竑筆乘賈誼傳中有「賈嘉最好學,至孝昭時列爲九卿」語。皆非所及見。王懋竑白田雜著亦謂史記止紀年而無歲名,今十二諸侯年表上列一行載庚申、甲子等字,乃後人所增。則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竄易。年祀綿邈,今亦不得而考矣。然字句竄亂或不能無,至其全書則仍遷原本。焦竑筆乘張湯傳贊如淳注,以爲續之者有馮商孟柳。又據後漢書楊經傳,以爲嘗刪書爲十餘萬言,指今史記非本書,則非其實也。其書自以來,傳本無大同異。惟開元二十三年勅升史記老子列傳伯夷列傳上。錢曾讀書敏求記云尚有刻,今未之見。南宋廣漢張材又嘗刊去褚少孫所續,趙山甫復病其不全,取少孫書別刊附入。今亦均未見其本。世所通行惟此本耳。至僞孫奭孟子疏所引史記西子金錢事」,今本無之。蓋人詐托古書,非今本之脫漏。又學海類編中載僞洪遵史記真本凡例一卷,於原書臆爲刊削,稱卽藏在名山之舊稿。其事與梁鄱陽王漢書真本相類,益荒誕不足爲據矣。注其書者,今惟裴駰司馬貞張守節三家尚存。其初各爲部帙,北宋始合爲一編。代國子監刊板,頗有所刊除點竄。南監本至以司馬貞所補三皇本紀五帝本紀之上,殊失舊觀。然彚合羣說,檢尋較易,故今錄合併之本,以便觀覽。仍別錄三家之書,以存其完本焉。


【底本】此百衲二十四史本史記,卽據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景印。按:黃善夫南宋福建建安人,其事史籍無載,以刻「三史」聞名後世。

【板框】黃善夫本框高二十點一厘米,寬十三點三厘米。

【版式】半葉十行十八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三字。

【行格】左右雙邊,版心細黑口,雙魚尾,上魚尾題「五帝本紀第一」,下記本卷頁數,不記刻工姓名。每頁末行框外有耳題,標本卷書名。部分卷末記本卷史、注若干字。卷首集解序後有「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牌記,目錄後有「建安黃氏刻梓」牌記。黃善夫本刻印精美,傅增湘評曰:「是書精雕初印,淩角峭厲,是建本之最精者」。

【梓行】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張元濟主持之商務印書館斥鉅資廣搜博采各史善本,用攝影製版技術,嘔心十餘年始成,乃迄今最權威版本。該本所選各珍罕本因年久而殘缺,編校者參校、補綴,如僧百衲衣,故名。百衲本二十四史所選版本,有本十五種、本六種、明清初刻三種。如史記選用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選用景祐刻本;晉書則以幾種本配齊;南北朝七史選用眉山七史本;隋書南史北史大德刻本;舊唐書紹興刻本;新唐書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人自永樂大典所輯版本;新五代史慶元刻本,三史均用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洪武刻本;明史乾隆武英殿原刻本。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潤始末記,敘及校印流程、描潤之法曰:「原書攝影成,先印底樣,畀校者校版心卷第葉號,有原書,以原書,不可得,則以別本,對校畢,有闕或顛倒,咸正之。卷葉既定,畀初修者以粉筆潔其版,不許侵及文字。既潔,覆校,粉筆侵及文字者,記之,畀精修者糾正。底樣文字,有雙影,有黑眼,有搭痕,有溢墨,梳剔之,梳剔以粉筆。有斷筆,有缺筆,有花淡筆,彌補之,彌補以朱筆。仍不許動易文字,有疑,闕之,各疏於左右欄外。精修畢,校者覆校之,有過或不及,複畀精修者損益之。再覆校,取武英殿本及南、北監本、汲古閣本與精修之葉對讀,凡原闕或近磨滅之字,精修時未下筆者,或彼此形似疑誤者,列為舉疑,注某本作某,兼述所見,畀總校。總校以最初未修之葉及各本與現修之葉互校,複取昔人校本史之書更勘之。既定爲某字,其形似之誤實爲印墨漸染所致或僅屬點畫之訛者,是正之,否則仍其舊。其原闕或近磨滅之字,原版有痕跡可推證者,補之,否則甯闕。闕字較多,審系原版斷爛,則據他本寫配,於欄外記某行若干字據某某本補。複畀精修者摹寫,校者以原書校之。一一如式,總校覆校之。於是描潤之事畢,更取以攝影。攝既,修片。修既,製版。製版清樣成,再精校。有誤,仍記所疑,畀總校。總校覆勘之,如上例。精校少二遍,多乃至五、六遍。定爲完善可印,總校于每葉署名,記年月日,送工廠付印。」張元濟洋洋百數十冊之衲史校勘記,至今仍被奉爲校勘古籍之圭臬。

【序跋】史記集解序;補史記序;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論例謚法解。

牌记

卷首集解序後有「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牌記,目錄後有「建安黃氏刻梓」牌記。

页面提取自-史记.卷001至005.目录.总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撰.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jpg

其他版本
清同治五至九年金陵书局刻本
明嘉靖八至九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宋黄善夫家垫刻本
明万历九年刘维刻本
重刊二十四史本
明万历二至三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明嘉靖四至六年工延喆刻本
明嘉靖十三年秦藩朱惟焯刻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卷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二配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本)
明嘉靖十三年秦藩朱惟焯刻十九年重修本
清同治九年崇文书局刻本
明末刻本(清许廷录批)
明万历间张守约刻本
明万历六年山西布政司刻本
古香斋袖珍十种本
明正德十二年廖铠刻本
二十一史本北监本
明嘉靖四年汪谅刻本
重排新式标点〈史记〉
底本:百衲二十四史本
电子文件(PDF)
2137筒子页99M
40次

牌记页.jpg

2.jpg

58.jpg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南齐书
唐书
周书
评论
xkelf
删除
2023-09-02 02:09

对《史记》这部经典史书,有许多历史学家、文学家、评论家对其进行过评论和赞誉。

历史学家刘向、扬雄、班固等人都认为《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为它记录了三千年历史事件,叙事清晰准确,不虚美不隐恶,是一种实录。

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对《史记》有高度评价,认为司马迁的文笔雄深雅健,叙事简洁明了,不枝不蔓,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其中,韩愈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他作文的样本。柳宗元则称赞《史记》文章朴素凝炼,简洁利落,结构浑然天成,无枝蔓之疾,遣词造句煞费苦心。

评论家金圣叹将《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对《史记》的序赞九十多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认为《史记》以《春秋》为法度,在史笔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其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此外,章学诚还赞扬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xkelf
删除
2023-09-02 02:09

对《史记》这部经典史书,有许多名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代学者柳宗元认为,《史记》的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代学者郑樵称赞《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钱谦益则认为,《史记》“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