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一百六
地形志二下第七
本卷(回)字数:12187

雍州改曰,治漢陽郡隴縣,後治長安

領郡五 縣󿀍十一

京兆郡內史漢高帝渭南郡武帝京兆尹後漢因之,屬司隸,改屬。

領縣八

長安漢高帝置,二屬。有昆明池周靈臺鎬池彪池水屬。二杜陵杜城,後改。右扶風始平真君七年分屬。豐水出焉。山北風涼原。有苦谷滻水出焉。有杜城新豐漢高帝置,二屬。有驪山戲亭首谷水霸城郡治。二霸陵改屬。有軹道亭長門亭灞水溫泉安昌陂陰槃安定屬。真君七年併新豐太和十一年復。有鴻門亭靈谷水戲水藍田屬,真君七年併[05880]太和十一年復。有白鹿原

馮翊郡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爲內史武帝左內史,後爲左馮翊,後改。

領縣六

高陸郡治。二高陵,屬。京兆魏明帝改屬。有薄水頻陽置,二屬。有廣武城南鹵原鹽池萬年漢高帝置,二京兆校:「漢志卷二八上屬『左馮翊』。」後屬。有漆沮水蓮芍屬。有據城下封城廣陽景明元年置。󰂥校:「『󰂥』當作『鄣』,寰宇記卷五一雍州後魏太和中分萬年置鄣縣水經注卷一九渭水篇渭水又東逕障縣西,蓋西之徙也』。」校同。按「西之」亦見卷一八渭水篇作「彰」。「󰂥」字乃「鄣」形近而訛。太和二十二年置。

扶風郡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爲中地郡,九年復爲內史武帝右內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爲右扶風,後改。世祖真君年中併始平郡屬焉。

領縣五[05881]

好畤郡治。前漢屬,後漢罷,後復。有武都城始平置,始平。有溫泉新市城美陽按下武功郡下亦有「美陽」,與此重出。武功郡美陽下注云:「二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後屬。」太和十一年置武功郡,此縣卽屬武功扶風不應又有「美陽」。觀扶風屬縣獨美陽下無注,則「美陽」當是衍文。然去之則五縣闕其一,或別脫一縣,或本有注說明重出之故,傳本脫去。 槐里始平犬丘更名廢丘漢高帝改。有板橋泉𥂕?厔漢武帝置,屬。後漢罷,後復,真君七年併武功屬焉。

咸陽郡

領縣五

石安石勒置。秦孝公渭城,名咸陽宮。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竇氏泉周文王祠池陽郡治。二左馮翊扶風,後屬。有鄭白渠靈武前漢北地後漢罷,復,真君七年分屬焉。寧夷甘泉九㚇山涇陽真君七年併石安景明二年復屬。

北地郡魏文帝馮翊祋祤置。[05882]

領縣七

富平真君八年罷泥陽弋居屬焉。有北地城漢武帝祠泥陽屬。真君七年併富平景明元年復。有慈城山校:「太平御覽卷四四、二〇九頁四夷郡國縣道記:『截薛山雲陽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峨山,俗云嵯峨山。』疑『城』字當爲『峨』字,形相涉而誤。」按寰宇記卷三一耀州雲陽縣薛山條與御覽同,唯多「王褒雲陽宮記:東有慈峨山,今土人謂之嵯峨山」。弋居屬,罷,後復。真君七年併富平,後復。雲陽左馮翊罷,後復屬。有蒲池水雲陽宮銅官真君七年置。有關山石槃山土門景明元年置。有土門山宜君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

岐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鎮

領郡󿀍 縣八

平秦郡太延二年置。

領縣󿀍

右扶風,後屬。有周城周城真君六年置。橫水真君十年分周城置。[05883]

武都郡太延年置。

領縣󿀍

平陽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塢南田校:「『田』當作『由』。元和志卷二隴州南由縣下:『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引脫「口」字。置。』隋志卷二九扶風郡亦作『南由』。」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逕南由縣南」。:「朱謀瑋『由』誤作『田』,同,改作『由』。」又云:「周書趙昶傳卷三三。唐志舊唐書卷三八、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隴州寰宇記卷三二隴州並作『由』,而通典卷一七三隴州作『田』。」按「田」字訛。 高車

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

領縣󿀐

美陽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後屬。按上武功郡下注云:「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則太和十一年前美陽仍屬扶風。這裏所謂「真君七年罷郡屬焉」,所罷者何郡?「屬焉」又屬何郡?當是「二扶風」下有脫文。岐山太白山美原廟校:「『美原』疑卽『姜嫄』,形似而誤。水經注卷一八渭水篇斄縣故城東北有姜嫄祠元和志卷二京兆武功祠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渭水篇此條下引地形志作「姜嫄廟」,無說。駱谷邵亭󿀆西校:「隋志卷二九京兆郡上宜縣作『莫西』。寰宇記卷三一乾州永壽縣莫谷水,源出高泉山,中略後魏於水西置縣,因名莫西』。此『漢』字當是『莫』字之誤。」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卷一京兆上宜縣「有舊莫西縣」條云:「考魏書江悅之傳卷七一。宣武帝時封士孫天與莫西男,則當以作『莫西』爲是。」按此縣又見寰宇記卷三一乾州好畤,亦作「莫西」。「漢」字訛。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有梁山武都城

秦州上封城

領郡󿀍 縣十󿀐

天水郡武帝置,後漢明帝改爲陽郡,復。[05884]

領縣四

上封前漢隴西後漢漢陽屬。犯太祖諱改。有席水顯新後漢漢陽屬,真君八年併安夷,後屬。平泉 當亭真君八年置。

略陽郡晉武帝天水置。

領縣五

安戎前漢戎邑,屬天水後漢罷,後改屬。有董城綿諸前漢天水後漢罷,後復屬。有榆亭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渭水又東南出橋亭西。」:「按地形志略陽郡綿諸有『榆亭』,相其地望,卽此亭也,乃與此作『橋』異。據下文東亭水『亦謂之橋水』,則亭因水得名,作『橋』是也。在今秦州東。」隴城前漢天水後漢漢陽罷,後復屬。有隴城略陽城清水前漢天水後漢罷,復屬。阿陽前漢天水,後屬漢陽罷,太和十一年復屬。

󿀆陽郡真君七年分天水置。[05885]

領縣󿀍

黃瓜真君八年置。有始昌城陽廉鄧松山 階陵

南秦州真君七年置仇池鎮太和十二年爲渠州校:「渠州無考,一統志卷二七七階州仇池故城引作『梁州』,亦無考。按魏書氐傳卷一〇一補。楊難當已於劉義隆時拜秦梁二州牧、南秦王。是時南鄭梁州尚爲有,至太和十二年,梁州亦仍屬。此改爲梁州者,或卽以楊氏已爲秦梁二州牧,因以立之。厥後夏侯道遷南鄭,故以此地爲南秦州,而南鄭梁州如故,後又於巴西南梁州,於情事頗合。」正始初置。治洛谷城

領郡六 縣十八

天水郡真君七年置。

領縣󿀍

水南郡治。真君二年置。平泉真君三年置。平原

󿀆陽郡真君五年置。

領縣󿀐[05886]

穀泉 蘭倉郡治。真君三年置。有雷牛山黃帝洞

武都郡漢武帝置。

領縣四

石門郡治。真君九年置。有羌道城白水真君九年置郡,後改。東平真君九年置。孔提

武階郡

領縣󿀍

北部 南五部太和四年置郡,後改。赤萬太和四年置郡,後改。

修武郡並引隋志卷二九順政郡作「修城」。隋志考證云:「水經注卷二〇漾水篇漢水東南,逕修城道南。又周書趙昶傳卷三三世宗初,鳳州仇周貢魏興等反,分兵圍廣業修城二郡。又杜杲傳卷三九。世宗初,轉修城郡守。據此則地形志作『修武』誤也。」按說是。

領縣四[05887]

平洛太和四年置。󰂦「󰂦」,不成字,局本作「和」。校:「周書氐傳卷四九。作『柏樹』,隋志修城縣下同。此『和』爲『柏』之誤。」按「和」當是以意改,「󰂦」乃「柏」字形訛。太和八年置。下辨武都郡太和四年分屬焉。廣長郡治。太和四年置。

仇池郡

領縣󿀐

階陵真君四年置。有牛頭山倉泉太和四年置。

南岐州

領郡󿀍

固道郡延興四年置。

廣化郡

廣業郡[05888]

東益州武興

領郡七 縣十六

武興郡

領縣四

景昌 武興州、郡治。石門 武安

仇池郡

領縣󿀐

西鄉 西石門

槃頭郡[05889]

領縣󿀐

武世 萇舉

廣萇郡

領縣󿀐

萇廣 新巴

廣業郡

領縣󿀐

廣業 廣化

梓潼郡[05890]

領縣󿀐

華陽 興宋

洛聚郡校:「隋志卷二九順政郡鳴水縣作『落叢』,元和志卷二二興州鳴水縣下:『後魏宣武帝於此置落叢郡,因落叢山爲名』。」校引隋志同,云:「『叢』一作『藂』,此『洛聚』二字並脫艸頭。」按通典卷一七六興州鳴水縣下亦作「落叢」,隋書卷七四燕榮傳封「落叢郡公」。「洛」「落」音同通用,「聚」字當如說,脫艸頭。

領縣󿀐

武都 明水

益州正始中置。

領郡五 縣十

東晉壽郡司馬德宗置,因之。校:「寰宇記卷一三五利州下:『齊明帝永泰元年分晉壽郡興安縣東晉壽郡烏奴北一里,卽今州是也。』若晉壽郡晉志卷一四梁州後序。孝武梓潼北界立』,宋志卷三七梁州晉壽郡下。稱『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亦非司馬德宗置」。

領縣四[05891]

 石亭 晉安司馬德宗置,因之。晉壽晉惠帝置,校:「宋志卷三七梁州晉壽郡晉壽縣晉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漢壽晉壽漢壽之名,疑是立,云惠帝立非也。』元和志卷二二興元府利州蜀先主改葭萌爲漢壽縣,屬梓潼郡改爲晉壽』」。按晉書卷一四地理志梁州前序亦云「武帝太康元年改漢壽晉壽」。但據宋志,這裏以晉壽惠帝置者乃是據何承天,非魏收創誤。梓潼,後屬。

西晉壽郡

領縣一

陰平

新巴郡司馬德宗置,因之。

領縣一

新巴司馬德宗置,因之。

南白水郡

領縣󿀐[05892]

始平 京兆

宋熙郡

領縣󿀐

興樂 元壽

巴州郡縣闕。

梁州蕭衍梁二州,正始初改置。

領郡五 縣十四

晉昌郡

領縣󿀍[05893]

龍亭安國城鎮勢山校:「『鎮』當作『興』。寰宇記卷一三八洋州。興勢山在興道縣西北四十上里。下略。元和志卷二二興元府洋州。興勢山興道縣北二十里。下略。水經注卷二七沔水篇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阪。」灙水興勢延昌三年置。南城

褒中郡

領縣󿀍

褒中中,後罷。永平四年復屬。武鄉延昌元年置。有牛頭山廉水

安康郡劉準置,因之。

領縣󿀐

安康安陽,屬中,末省,復,武帝更名,屬魏興郡,後屬。有直水寧都

󿀆中郡置。

領縣󿀍[05894]

南鄭屬。󿀆陰胡城城固屬。

華陽郡

領縣󿀍

華陽黃牛山廉水蕭何城沔陽中,後屬。有白馬城黃沙城諸葛亮廟嶓冢嶓冢山漢水出焉。

南梁州郡縣闕。

東梁州

領郡󿀍 縣四

戶一千󿀐百󿀐十󿀐

金城郡[05895]

領縣一

戶󿀐百八十六

直城

安康郡

領縣一

戶六百一十八

安康

魏明郡

領縣󿀐[05896]

戶󿀍百一十八

󿀆陽 寧都

涇州臨涇城

領郡六 縣十七

安定郡漢武帝置,太和十一年罷石堂郡,以其縣屬。

領縣五

安定前漢屬,後漢罷,後復。有銅城臨涇屬。有洪城朝那晉漢。有當原城胡城烏氐校:「郡國志安定郡作『烏枝』。」按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安定郡「烏氏」,注:「氏音支。」本書卷四五韋閬附梁穎傳梁嵩遵封「烏氏縣開國伯」。這裏「氐」字乃「氏」形近而訛。屬。有岐山涇鄉城陽邑城撫夷城石堂自度山

隴東郡[05897]

領縣󿀍

涇陽前漢屬安定,後漢罷,屬,後復。按所謂「後漢罷屬」,不知屬何郡,且旣云「罷」,則當「併」或「入」他縣,無所謂「屬」。疑「屬」字在「後復」下,本云:「後漢罷,後復屬。」同下撫夷新平郡爰得三水高平諸縣例。薄落山涇水出焉。白城方石淵隴山祖居前漢屬,罷,後復,屬武威殿本考證云:「祖居,卽二之祖厲縣也,前屬安定,後屬武威。此注『前漢屬』下似脫『安定』二字,衍『罷』字,又訛『後漢』『漢』字爲『復』字。」按無「安定」二字,似前漢已有隴東郡祖厲屬之,豈非大謬。考證云脫「安定」二字是。但所云「罷,後復,屬武威」,「後復」卽指後漢復,兩間或曾罷縣,魏收別有所據,不一定衍訛。罷,後復屬。撫夷前漢安定後漢罷,後復屬。

新平郡後漢獻帝建安中置。

領縣四

白土上郡金城,後屬。有歧亭嶺爰得前漢安定後漢罷,後復屬。有邑成東魏城󿀍水安定罷,後復屬。有隨意城高平安定罷,後復屬。有石門山

隨平郡校:「隋志卷二九安定郡鶉觚縣作『趙平』,又考靈徵志卷一一二下景明二年趙平郡上言鶉觚縣木連理』。此『隨』字誤。」校引元和志卷三涇州靈臺縣寰宇記卷三四邠州宜祿下。輿地廣記卷一五涇州靈臺縣並作「趙平郡」,證此「隨」字爲「趙」之訛。按卷四四費于附費穆傳以擒曹義宗,「進封趙平郡開國公」。據卷一〇孝莊紀,事在永安元年。「隨」字訛。

領縣󿀐[05898]

鶉鵤前漢山城後漢安定,後。校:「縣,前漢鶉孤,屬北地續漢志郡國志涼州安定郡晉志卷一四雍州翊郡『孤』作『觚』。此誤『觚』爲『鵤』,又誤『北地』爲『山城』,『後』下脫『屬』字。」按說是。□孤原寰宇記卷三四邠州宜祿縣下云:「鶉觚原一名淺水原。」「孤」上當是「鶉」字。「亭」連上讀,也可能上有脫文。臺山東槃校:「當作『東陰槃』。」無說。按元和志卷三邠州宜祿縣下云「後魏東陰槃縣」,寰宇記卷三四宜祿縣下引周地圖記云「後魏孝明熙平二年析鶉觚縣東陰盤縣」。則此「東」下當有「陰」字。

平涼郡

領縣󿀐

鶉陰郡治。前漢安定後漢武威罷,後復屬。有凡亭水經注卷一七渭水篇上云:隴水「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右逕瓦亭南。隗囂略陽陷,使牛邯瓦亭,卽此亭。一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歷瓦亭北,又西南合爲一水,謂之瓦亭川。」熊會貞據上引條謂此「凡」乃「瓦」之訛。元和志卷三涇州平高縣、卷三九秦州隴城縣並有「瓦亭故關」,寰宇記卷三三原州平高縣下同元和志校亦云:「『凡亭』爲『瓦亭』之訛。」涇陽校:「『涇陽』下脫『城』字。元和志卷三原州涇陽故城在平陽縣西四十里。」平涼城陰密前漢安定後漢罷,復,後屬。

平原郡

領縣一

陰槃安定京兆,後屬。有安城安武城

河州伏乾。闕二字。錢氏考異卷三〇云:「按乞伏國仁嘗自稱河州牧,當云『乞伏乾歸置』。『有』蓋『乞』之訛。」真君六年置鎮,後改。治枹至並云「抱至」爲「枹罕」之訛。校:「元和志卷三九。河州金城縣枹罕縣也。又云:太和十六年,改枹罕鎮河州。是後魏河州枹罕城。此『抱至』爲『枹罕』之誤,又脫『城』字。」按「抱至」顯訛。下亦當有「城」字,但他處也多此例,今皆不補。

領郡四 縣十四按合計諸郡所領縣只十一,「四」字當訛。[05899]

金城郡漢昭帝置,後漢建武十三年□隴西百衲本所闕字作不成字。校:「據元和志卷三九蘭州當是『省入』二字。」校亦引元和志,云「此乃闕『併』字也」。按所闕止一字,疑說是,但與百衲本訛字不類。孝明復。

領縣󿀐

榆中漢晉屬。󿀒夏隴西興。皇興三年改爲郡,後復屬。有白水金柳城

武始郡隴西置。

領縣󿀍

勇田真君八年置郡,後改。狄道隴西屬。陽素

洪和郡

領縣󿀍

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後改。藍川真君八年置郡,後改。蕈州校:「隋志卷三九枹罕郡作『蕈川』。考水經注卷二河水篇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東歷川戴本「東歷」作「未厥」,乃用蕈川水注之。』蓋縣以水名也。」校同。延興四年置。[05900]

臨洮郡縣,屬隴西真君六年改置。

領縣󿀍

龍城太和十年置。石門太和九年置。赤水

渭州

領郡󿀍 縣六

隴西郡置。

領縣󿀐

襄武 首陽

南安陽郡錢氏考異卷三〇云:「此『陽』字疑衍。隋志卷二九隴西郡隴西縣舊曰內陶中陶南安郡。」按元和志卷三九渭州隴西縣條云:「本獂道縣也,屬天水郡後漢末于此置南安郡。」晉書卷一四秦州南安郡統獂道新興中陶三縣。「獂」音「桓」。今此南安陽郡桓道中陶二縣,則郡必因漢晉舊置,何以忽加「陽」字,當如說是衍文。[05901]

領縣󿀐

桓道 中陶

廣寧郡

領縣󿀐

 新興真君八年罷中陶祿部襄武屬焉。

原州太延二年置鎮,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縣。治高平城

領郡󿀐 縣四

高平郡

領縣󿀐[05902]

高平 里亭

長城郡

領縣󿀐

黃石 白池

涼州置,治神䴥中爲鎮,太和中復。

領郡十 縣󿀐十

戶󿀍千󿀐百七十󿀍

武安郡[05903]

領縣一

戶󿀍百七十󿀍

宜盛校:「兩武威郡並有『宣威縣』,此作『宜盛』,以形近致誤。」

臨杜郡杜一作「社」。校:「寰宇記卷一五二涼州後魏太和中置臨松郡,故城在臨松山下。』則『杜』『社』皆『松』字之誤。」按隋書卷三九張掖郡張掖縣云:「又有臨松縣後周廢,有甘峻山臨松山。」晉書卷一四地理志涼州後序云:「張天錫又別置臨松郡。」則當因前涼舊名。「杜」「社」並「松」之訛。

領縣󿀐

戶󿀍百八十九

安平 和平

建昌郡

領縣󿀍

戶六百五十七[05904]

榆中 治城 蒙水

番和郡

領縣󿀐

戶一百󿀍十九

 燕支

泉城郡

領縣一

戶七十󿀐

新陽[05905]

武興郡

領縣󿀍

戶󿀍百八十五

晏然 馬城 休屠

武威郡漢武帝置。

領縣󿀐

戶󿀍百四十

林中 襄城休屠城武始澤

昌松郡[05906]

領縣󿀍

戶󿀍百九十七

溫泉 揟次本作「撮沙」,又作「揖次」。晉書卷一四地理志涼州武威郡下作「揖次」。錢氏考異卷一九云:「當作『揟次』,隸『胥』『咠』二字文相亂,故訛爲『揖』。」按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續漢書郡國志武威郡下並作「揟次」,此傳本不誤。 莫口

東涇郡

領縣一

戶一百九十一

台城校:「通鑑注引作『治城』。」

梁寧郡

領縣󿀐[05907]

戶󿀍百󿀍十一

園池 貢澤

鄯州郡縣闕。

瓜州郡縣闕。

華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華山澄城白水置華山等三郡當本屬治蒲阪之「泰州」,「泰」訛「秦」。

領郡󿀍 縣十󿀍

華山郡

領縣五

華陰前漢京兆後漢恒農,後屬。有華山集仙館巨靈原濕關校引元和志卷二華州華陰下「潼關」條,校引左傳文十三年注「桃林華陰縣潼關」條,證此「濕關」爲「潼關」之訛。按華陰下舉關塞,無不舉「潼關」之理,「潼關」也不聞別名「濕關」,必是形近而訛。北鄉城重泉城京兆[05908]後屬。有廣鄉原鄭城赤城夏陽馮翊,後屬。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有梁山龍門山黑水城敷西太和十一年分夏陽置。有武平城高平城郃陽馮翊,後罷。太和二十年復屬。

澄城郡真君七年置。

領縣五

澄城真君七年置。有杏城五泉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濕水石谷城󿀍門真君七年置。有陽苑城衙城宮城真君七年置。南五泉太和十一年置。

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

領縣󿀍

姚谷太和二年置。有黃崖山白水太和二年置。有五龍山粟邑城南白水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有「闕五字」。[05909]

北華州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後改。治杏城

領郡󿀐 縣七

戶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六

中部郡

領縣四

戶八千九百󿀐十四

中部姚興置,因之。石保回女山狄道狄兔城淺石山長城五郊城

敷城郡

領縣󿀍[05910]

戶五千六百七十󿀐

敷城女陰山洛川真君中置。定陽

豳州皇興二年爲華州延興二年爲三縣𣝅校:「據元和志卷三寧州當作『三縣鎮』。」按元和志云「後魏延興二年爲三縣鎮」云云卽引此文。當是「鎮」字殘缺,後人旁注「疑」字,與殘存筆畫相合,訛作「𣝅」,他本逕注「疑」字。太和十一年改爲班州,十四年爲邠州,二十年改焉。

領郡󿀍 縣十

西北地郡秦昭王置。

領縣󿀍

彭陽安定罷,後復屬。富平北地,後屬。有神泉靈州城彰獵山安武前漢屬安定,後漢罷,後復屬。

趙興郡真君二年置。[05911]

領縣五

陽周前漢上郡後漢罷,後復屬。有橋山黃帝冢泥陽城高平城秋水獨樂前漢上郡後漢罷,後復屬。定安真君二年置。趙安真君二年置。高望真君二年置。有高望山

襄樂郡太和十一年置。

領縣󿀐

襄樂前漢上郡後漢罷,後復屬。膚施上郡罷,後復屬。有五龍山黃帝祠

夏州赫連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爲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

領郡四 縣九

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05912]

領縣󿀐

革融 巖綠

闡熙郡太和十二年置。

領縣󿀐

山鹿 新𡆾?

金明郡真君十二年置。

領縣󿀍

永豐真君十三年置。啟寧 廣洛真君十年置。

代名郡太安二年置。[05913]

領縣󿀐

呼酋太安二年置。有橫水渠搜太和二年置。

東夏州延昌二年置。

領郡四 縣九

徧城郡太和元年置。

領縣󿀐

廣武前漢太原後漢雁門,後屬。校:「此注已見上卷雁門郡廣武縣下。」又引通鑑注以此注爲誤。按雁門廣武在今山西代縣境內,此廣武在今陝西延安境內,相距遙遠。隋書卷二九延安郡豐林縣下云:「後魏置曰『廣武』,及偏城郡。」元和志卷三延州豐林縣下云:「本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廣武縣,屬偏城郡。」與雁門廣武無涉,此注誤。三城徧城沃野朔方罷,後復屬。

朔方郡漢武帝置。

領縣󿀍[05914]

魏平 政和 朔方屬,罷,後復。有貴堛澤

定陽郡縣,屬上郡太安中改置。

領縣󿀐

臨戎朔方罷,後復屬。臨真丹陽山白泉

上郡置。

領縣󿀐

石城 因城

秦州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罷,天平初復,後陷。錢氏考異卷三〇云:「上略延和元年改雍州秦州,其時赫連定甫平,秦州初入版圖,豈有復置秦州之理?予積疑者數載。後讀食貨志卷一一〇。稱:東雍南汾九州;靈徵志卷一一〇。天平四年泰州井溢,太和二年泰州獻五色狗;薛辯傳卷四二。贈都督三州諸軍事;出帝紀卷一二。泰州刺史万俟普撥;又齊書莫多婁貸文傳卷一九。仍爲東雍五州大都督;周書薛端傳卷三五。高祖泰州刺史;侯植傳卷二九。泰州刺史。史言泰州者多矣,而地形志無之。乃悟蒲阪秦州當是『泰州』之訛,字形相涉,讀史者不能是正,非一日矣。」校:「北史魏宗室傳卷一五常山王遵傳孝文時爲河東太守,爲之謠曰:『泰州河東,杼軸代舂。』連下所屬河東郡書之,更明。」校:「隋太僕卿元公墓誌:曾祖,爲二州刺史。『太』『泰』往往通用,亦後魏泰州之證。」又墓誌集釋肅宗充華盧令瑗墓誌圖版三七。稱:「祖,夫人李氏,父孝伯,平西將軍、泰州刺史。」集釋卷二跋此以爲魏書李孝伯傳卷五三。作「秦州」,誤而是。今按錢氏所引諸條,其中也或有「秦」訛「泰」的,如出帝紀泰州刺史万俟普撥便是,見卷一一校記一二。但結論是可信的。,當時石刻,足爲堅證。元誌「泰」作「太」,也見於其他史籍碑刻。本書卷四四薛野䐗傳北齊書卷一七斛律金傳、卷二〇薛修義傳文館詞林卷六二二北齊文宣帝征長安詔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六譙郡太守曹□□□碑,均作「太州」,而觀其地望,征長安詔曹□□□碑皆確指蒲阪。「泰」「太」同音通用,若本作「秦」,音形皆殊,何以史籍碑誌都有「太州」記載?此州應作「泰州」無疑。但水經注卷四河水篇於經文「又南過蒲阪西」下云:「秦州刺史,太和遷都罷州。」故解釋,以爲延和元年改秦州不誤,只是略去改泰州事。關於延和元年是否曾名秦州,後又改泰州,涉及考證,今不具論。但李孝伯出爲泰州刺史,據本傳興安二年,四五三。薛野䐗之爲太州刺史,在和平中,四六〇至四六五。則至遲元濬統治時直到元宏太和十八年四九四。遷都,此州都名泰州。至末復置,則「泰」或「太州」屢見於周書文館詞林所載北齊討長安詔。此本以所謂「永熙綰籍」卽北魏末年的州郡爲準,卽使延和元年曾爲秦州,按之例,也不應不標「泰州」,而遠取百年前久廢之故名。則此「秦州」必爲「泰州」之訛,非如說,水經注都只是略去改泰州事而已。

領郡󿀍按下只有河東北鄉二郡,二郡領縣七,和總數相符,知非脫一郡。「三」當是「二」之訛。縣七[05915]

河東郡置。治蒲坂

領縣五

安定太和元年置。蒲坂屬。有華陽城雷首山南解,屬,後改。有桑泉城北解太和十一年置。有張楊城猗氏河東,後復屬。有介山塘

北鄉郡

領縣󿀐

北猗氏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汾陰河東,後屬。有北鄉城后土祠

陝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陝城。八年罷,錢氏考異卷三〇云:「當云『太和十八年罷』,蓋遷之後,以畿內罷州也。」天平初復,後陷。

領郡五 縣十一[05916]

恒農郡前漢置,以顯祖諱,改曰「恒」。

領縣󿀍

陝中 北陝,屬。有曲沃城鄧芝祠太和十一年置。有三崤山白楊谷

西恒農郡

領縣一

恒農恒農,後屬。有桃林

澠池郡

領縣󿀐

俱利 北澠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馬頭山俱利城生耳山[05917]

石城郡正始二年置縣,後改。

領縣一

同堤

河北郡

領縣四

北安邑安邑,屬河東,後改。太和十一年置爲郡,十八年復屬。南安邑太和十一年置。有中條山河北河東,後屬。有芮城立城媯水首陽山伯夷叔齊墓太陽河東,後屬。有虞城夏陽城

洛州太延五年置荊州太和十一年改。錢氏考異卷三〇云:「當作『太和十八年』,字誤。」按洛州條注云:「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爲司州。」太和十一年洛陽尚名洛州,不得此州又改洛州說是。上洛城

領郡五 縣七[05918]

上洛郡晉武帝置。

領縣󿀐

上洛前漢恒農後漢京兆屬。有丹水南秦水漢高祖祠四皓祠高東祠校:「御覽卷四三二〇六頁高士傳高車山上有四皓碑,皆漢惠帝所立也。漢高后使張良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此『東』爲『車』之誤。」校同,唯未注明引自御覽拒陽

上庸郡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

領縣󿀐

前漢恒農後漢京兆上洛,後屬。有京城豐陽郡治。太安二年置。有圈地

魏興郡太延五年置。

領縣一

陽亭太和五年置。[05919]

始平郡景明元年置。

領縣一

上洛

萇和郡景明元年置。

領縣一

南商

荊州後漢漢壽江陵太延中治上洛太和中治穰城

領郡八 縣四十一

南陽郡置。[05920]

領縣十

屬。有清水南陽一帶較大之水只有「淯水」,水經注卷三一淯水篇淯水「又南逕宛城東」。元和志卷二一鄧州南陽縣新野縣並有「淯水」,別無所謂「清水」。唯寰宇記卷一四二鄧州南陽縣下引隋圖經有「清水」,而所經流獨山史定伯碑瓜里津等並同淯水篇,明是一水。雖也可能「淯水」一名「清水」,但諸地志所未言,疑「清」爲「淯」字形訛。梅溪水新城太和二十二年置。有覆釜山赤石山冠軍漢武帝置,二屬。有湍水羊角殿本考證云:「『羊角』下疑有脫字。」舞陰屬。有橫山屬。有大鼓谷懸鼓山云陽育陽,屬。司馬昌明改,因之。西平精山赭山湼陽屬。有殿本考證云:「以縣在涅水之陽,故名。『有涅』之下,當有『水』字。」校引水經湍水篇卷三一涅水「東南逕涅陽縣故城西。應劭曰:在涅水之陽矣」。亦云:「當作『有涅水』。」上陌 西鄂屬。有棘山華城張衡碑

順陽郡南陽置,曰南鄉司馬衍更名,因之。

領縣五

南鄉後漢南陽南鄉丹水前漢恒農後漢南陽南鄉臨洮洮山槐里 順陽南陽南鄉漢哀帝置,卽博山也。後漢明帝改。

新野郡晉惠帝置。[05921]

領縣󿀍

南陽義陽,後屬。新野南陽義陽,後屬。池陽

東恒農郡太和中置。

領縣六

西城中,魏興,後屬。北酈長山南鄉 左南鄉凡亭山上憶 東石

󿀆廣郡

領縣󿀐

南棘陽南陽義陽,二棘陽,後改屬。有漢廣城西棘陽[05922]

襄城郡

領縣九

方城赭陽城七石山郟城崩石山伏城廣陽山舞陰唐山清水 翼陽招泉鄭 北平因城赭城陵中山

北清郡錢氏考異卷三〇云:「『清』當作『淯』。肅宗紀卷九孝昌元年十一月詔。北淯懸危,南陽告急』。楊大眼傳卷七三。出爲荊州刺史,北淯郡嘗有虎患,大眼搏而獲之。」按「北淯」以淯水得名,說是。

領縣󿀐

武川滍城鹿鳴山農山北雉,屬南陽,後改屬。有西鄂城

恒農郡

領縣四[05923]

錢氏考異卷三〇云:「『國』當作『圉』,字之訛也。宋志卷三七。雍州弘農郡寄治五壟,領邯鄲盧氏三縣。」按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雍州弘農郡同。「國」當是「圉」之訛。恒農 南酈 邯鄲

襄州孝昌中置。

領郡六 縣󿀐十

襄城郡蕭道成置,因之。治赭陽城

領縣六

方城 郟城 伏城 舞陰 翼陽 赭城

舞陰郡孝昌中置。

領縣󿀐

舞陰 安陽[05924]

南安郡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爲南中府天平初罷府置,後陷。

領縣四

安南 南舞  南定

期城郡孝昌中置。

領縣四

西舞陽 東舞陽 南陽 新安

北南陽郡孝昌中置,爲宣義郡,後改。州治。

領縣󿀐

北平 白水[05925]

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罷郡置戍,永熙二年復。

領縣󿀐

赭陽 北方城

南襄州

領郡󿀍 縣五

西淮郡校:「隋志卷三〇舂陵郡湖陽縣作『西淮安郡』。」

領縣󿀐

鍾離 襄城

襄城郡[05926]

領縣󿀐

陳陽 上馬

北南陽郡

領縣一

南陽

南廣州

領郡五 縣七

襄城郡

領縣一[05927]

襄城

魯陽郡

領縣󿀐

冠軍 繁昌

高昌郡

領縣一

高陽

南陽郡

領縣一[05928]

南陽

襄城郡

領縣󿀐

扶城 南陽

郢州

領郡󿀍 縣八

安陽郡

領縣四

真陽 安陽 清陰諸本下有注「一本作『清丘』」。 淮陰[05929]

城陽郡

領縣󿀍

平春 義陽 義興

汝南郡

領縣一

上蔡

西郢州

南郢州校云:「前已有南郢州,治赤石關。此州在郢州之西,當作『西郢州』。隋志卷三〇淮安郡比陽比陽故城置西郢州西魏改曰鴻州』,卽此也。」

領郡十󿀐 縣󿀐十九

北遂安郡[05930]

領縣一

新安

馮翊郡

領縣四

山陽 彭城  建安

江夏郡

領縣󿀐

屈陽 郢陽

□󿀊郡[05931]

領縣四

南新陽 西新 北新陽 新興

香山郡

領縣󿀐

北新安 鄖陽

永安郡錢氏考異卷三〇云:「南郢州所領十二郡,今刊本殘缺,失其二。又有兩永安郡,所領縣各不同,而不加東、南、西、北以別之。六朝郡縣僑置,雖多重複,然一州領郡若干,未有同名者。獨南廣州有兩襄城與此兩永安,皆可疑。」

領縣󿀐

永安 南新興

新平郡[05932]

領縣󿀍

□城 安城

永安郡

領縣󿀐

劉剛 上城

宕鄀郡

領縣󿀍

西新化 東平陽 安城

宜民郡[05933]

領縣󿀍

西新安 新安 平陽

南遂安郡

領縣一

安興

□□郡

領縣󿀍

東新市 西新市 長安

析州[05934]

領郡五 縣十一

修陽郡

領縣󿀐

蓋陽 修陽

固郡

領縣󿀍

 南鄉 

朱陽郡

領縣󿀐[05935]

黃水 朱陽

南上洛郡

領縣󿀐

單水 南上洛

析陽郡

領縣󿀐

西析陽 東析陽

地形志下第七 魏󿀂一百六[05936][0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