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本卷(回)字数:12998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獨斷,乃命臣以佐之。然則安海內,正國家,非一人之力也。書契已外,其事蔑聞,至於之間,龍、火、鳥、人之職,頗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過三百,是爲大備。而代有加減,罷置盛衰,隨時適務。且國異政,家殊俗,設官命職,何常之有。帝王爲治,禮樂不相沿;海內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來尚矣。魏氏世君玄朔,遠[06595]統□臣,掌事立司,各有號秩。及交好南夏,頗亦改創。昭成之卽王位,已命燕鳳爲右長史,許謙爲郎中令矣。餘官雜號,多同於晉朝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幹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爲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攝[06596]之。時帝弟監北部,子寔君監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太祖登國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猶置大人,對治二部。是年置都統長,又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統長,領殿內之兵,直王宮;幢將員六人,主三郎衞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統之外朝大人,無常員。主受詔命,外使,出入禁中,國有大喪大禮皆與參知,隨所典焉。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備置百官,封拜五等;外[06597]職則刺史、太守、令長已下有未備者,隨而置之。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

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騎常侍、待詔管官。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二年三月,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屬官,其有文簿,當曹敷奏,欲以省彈駁之煩。初令[06598]諸書各置博士,國子學生員三十人。三年十月,置受恩、蒙養、長德、訓士四官。受恩職比特進,無常員,有人則置,親貴器望者爲之。蒙養職比光祿大夫,無常員,取勤舊休閑者。長德職比中散大夫,無常員。訓士職比諫議大夫,規諷時政,匡刺非違。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鍊百藥。

四年七月,罷匈奴中郎將官,令諸部護軍皆屬大將軍府。[06599]

九月,罷外蘭臺御史,總屬內省。

十二月,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

天賜元年八月,初置六謁官,準古六卿,其秩五品。屬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屬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屬官有署令長,秩八品。令長屬官有署丞,秩九品。

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爲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勳者封王,宗室[06600]及始蕃王皆降爲公,諸公降爲侯,侯、子亦以此爲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議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諫議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異者總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將帥者,亦有五等。若百官[06601]有闕者,則於中擢以補之。

初,帝欲法古純質,每於制定官號,多不依周漢舊名,或取諸身,或取諸物,或以民事,皆擬遠古雲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爲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自餘之官,義皆類此,咸有比況。又制諸州各置都尉以領兵。

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06602]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十二月,詔始賜王、公、侯、子國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師,職比家丞,總統羣隸。二年二月,復罷尚書三十六曹,別置武歸、修勤二職。武歸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

二年正月,置內官員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06603]

又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縣置三令長,八品者。刺史、令長各之州縣,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長,雖置而未臨民。自前功臣爲州者徵還京師,以爵歸第。置散騎郎、獵郎、諸省令史、省事、典籤等。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內詔命,取八國良家,代郡上谷廣寧雁門四郡民中年長有器望者充之。[06604]

永興元年十一月,置騏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云。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爲之。大人置三屬官。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書。

神䴥元年三月,置左右僕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別寺。[06605]

七月,詔諸征鎮大將依品開府,以置佐吏。

延和元年三月,改尹爲萬年尹,令爲萬年令。後復。

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書監、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輔政,置通事四人。又選諸曹良吏,給事東宮。

正平元年七月,以諸曹吏多,減其員。

興安二年正月,置駕部尚書、右士尚書。

太安三年五月,以諸部護軍各爲太守。[06606]

延興二年五月,詔曰:「非功無以受爵,非能無以受祿,凡出外遷者皆引此奏聞,求乞假品。在職有效,聽下附正,若無殊稱,隨而削之。舊制諸鎮將、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貢獻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襲。」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五年九月,置監御曹。

太和二年五月,減置候職四百人,司察非違。

四年,省二部內部幢將。[06607]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員一百人,朝請員二百人。

十五年七月,置司儀官。

十二月,置侍中、黃門各四人,又置散騎常侍、侍郎,員各四人;通直散騎常侍、侍郎,員外散騎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倉、庫部、都牧、太樂、虞曹、宮輿、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驍游、五校、中大夫、散員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諸局監羽林、虎賁。

舊制,諸以勳賜官爵者子孫世襲軍號。十六年,[06608]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襲爵而已。

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將,統兵備禦,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鎮將主之,但不治。故爲重於刺史。疑。太祖高祖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爲常目,如萬騎、飛鴻、常忠、直意將軍之徒是也。舊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高祖詔羣僚議定百官,著於令,今列於左,勳品、流外位卑而不載矣。[06609]

太師 太尉 儀同三司

太傅 司徒 都督中外諸軍事

太保 司空 特進

右三師 右三公

大司馬   諸開府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三司上。

衞將軍加大者,次儀同三司。

右三將軍[06610]

右第一品上  右第一品中  右第一品下

太子太師  四征加大者,次衞將軍。四鎮加大者,次尚書令。

太子太傅  左右光祿大夫 吏部尚書

太子太保  尚書左僕射  太常

右東宮三師  尚書右僕射  光祿勳

尚書令 中書監 衞尉

都督府州諸軍事   右三卿

中軍將軍

鎮軍將軍[06611]

撫軍將軍

右三將軍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金紫光祿大夫

右從第一品上 右從第一品中 右從第一品下

太子少師  列曹尚書  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太子少傅  中書令 凡將軍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太子少保  領軍 太子左右詹事

右東宮三少  護軍二職若侍臣帶者加中。散騎常侍

中侍中 司州刺史[06612]

都督三州諸軍事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右六卿

領軍將軍[06613]

護軍將軍二將軍與領護不並置。

右第二品上  右第二品中  右第二品下

前、後、左、右將軍 祕書監 武衞將軍

四平加大者,秩次護軍下。光祿大夫銀青者。都督一州諸軍事

大長秋卿    將作大匠

左衞將軍    右衞將軍

右從第二品上 右從第二品中 右從第二品下

駙馬 給事黃門侍郎 通直散騎常侍

諸王師 太子中庶子  城門校尉[06614]

太子左右衞率 南、北、東、西中郎將  羽林中郎將

御史中尉  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  太中大夫

中常侍   護羌、戎、夷、蠻、越校尉

征虜將軍

輔國將軍

龍驤將軍

司衞監

中尹

少卿[06615]

光爵

代尹

右第三品上  右第三品中  右第三品下

員外散騎常侍 中給事 鎮遠將軍

驍騎將軍  射聲校尉  安遠將軍

太子家令  越騎校尉  建遠將軍

太子率更令  屯騎校尉  建中將軍

太子僕 步兵校尉  建節將軍

太子庶子  長水校尉  立義將軍[06616]

給事中 監軍 立忠將軍

前、後、左、右軍將軍    立節將軍

中大夫   恢武將軍

祕書令   勇武將軍

給事   曜武將軍

昭武將軍

顯武將軍

直閤將軍

右從第三品上 右從第三品中 右從第三品下[06617]

國子祭酒  公府司馬  諫議大夫

下大夫 尚書右丞  祕書丞

公府長史  司馬別駕  建武將軍

尚書左丞  太子中舍人  振武將軍

太子三校  中黃門令  奮武將軍

散騎侍郎  令 揚武將軍

中書侍郎  內署令 廣武將軍

中謁者大夫  都水使者  廣威將軍

中散大夫  符節令[06618]

中堅將軍  通直散騎侍常中壘將軍  建威將軍

寧朔將軍  振威將軍

揚威將軍  奮威將軍

右第四品上  右第四品中  右第四品下

元士 諸開府司馬  諸王友

公府諮議參軍 司州功曹都官 員外散騎侍郎

諸開府長史  五局司直  太子門大夫

尚書吏部郎中 司敗 協律中郎[06619]

太子洗馬  諸局校尉  戟楯虎賁將軍

武騎侍郎  符璽郎中  募員虎賁將軍

奉車都尉    高車虎賁將軍

駙馬都尉    左右積弩射將軍

騎都尉   強弩將軍

羽林中郎

中散庶長

謁者僕射

羽林郎將[06620]

高車羽林郎將

冗從僕射

右從第四品下 右從第四品中 右從第四品下

中軍、鎮軍、撫軍長史  中書議郎  皇宗博士

鷹揚將軍  諸開府從事中郎 歸義侯

折衝將軍  公府正參軍  率義侯

寧遠將軍  公府主簿  順義侯

揚烈將軍  廷尉正、監、評 朝服侯

諸開府諮議參軍 太子舍人  太常丞[06621]

祕書著作郎  司州主簿

治書侍御史  中黃門

中謁者僕射  輕車將軍

中黃門冗從僕射 威遠將軍

侍御中散  虎威將軍

中軍、鎮軍、撫軍司馬  中散

公府從事中郎 殿中將軍

尚書郎中  散臣監

伏波將軍  太子倉令[06622]

陵江將軍

平漠將軍

太子食官令

太子中盾

右第五品上  右第五品中  右第五品下

祕書郎 太子厩長  附義中郎將

國子博士  諸局監 歸義中郎將

太學祭酒  尚書郎 率義中郎將

祕書著作佐郎 侍御史 順義中郎將[06623]

武士將軍  殿中御史  戟楯虎賁司馬

虎賁司馬  京邑市令  募員虎賁司馬

虎賁郎將  典牧都尉  高車虎賁司馬

方舞郎庶長  水衡都尉  戟楯虎賁將

宿衞軍將  司鹽都尉  募員虎賁將

掖庭監 司竹都尉  高車虎賁將

典客監 崇虛都尉  嘗藥監

典儀監 列卿丞 中謁者

協律郎 詹事丞 宮門司馬[06624]

太祝令 代尹丞 宗聖士

小黃門 諸開府正參軍

謁者 諸門府主簿

員外將軍  辨章郎

散員大夫  太宰令

太樂祭酒  廪犧令

門下錄事  殿中監

奉乘郎 翼馭郎

羽林郎 高車羽林郎[06625]

瞻人郎

方者郎

右從第五品上 右從第五  右從第五品下

公府行參軍  太學博士  散騎

宣威將軍  太史博士  奉朝請

明威將軍  律博士 武烈將軍

襄武將軍  禮官博士  武毅將軍

厲威將軍  公府記室督  武奮將軍

公府掾屬  威烈將軍  太樂博士[06626]

中軍、撫軍、鎮軍正參軍  威寇將軍  河隄謁者

主書郎 威虜將軍

詹事五官  威戎將軍

門下主書舍人 威武將軍

門下通事舍人

司州司事

司州從事

代郡功曹主簿

右第六品上  右第六品中  右第六品下[06627]

諸開府行參軍 監淮海津都尉 戟楯虎賁

散員士 諸局中校尉  募員虎賁

中書舍人  方舞郎 高車虎賁

領、護二衞主簿 諸宮門僕  治禮郎

主事郎 諸開府記室督 獄丞

詹事主簿  司馬督

集書舍人  千人督

中軍、鎮、撫行參軍校尉

領、護功曹掾[06628]

領、護五官

散臣中校

宿衞統

太子常從虎賁督

侍幹

寺人

閽人

掌璽郎

太子守舍人[06629]

掌服郎

掌筵郎

虎賁郎

諸開府掾屬

集書校書郎

祕書校書郎

祕書鍾律郎

右從第六品上 右從第六品中 右從第六品下

公府舍人  國子學生  祕書舍人[06630]

太子主書舍人 討寇將軍  符史郎

太子主衣舍人 討虜將軍  盪寇將軍

都令史 討難將軍  盪虜將軍

主書令史  討夷將軍  盪難將軍

門下令史    盪逆將軍

太子左、右衞率主簿   太廟門僕

司事郎

司州錄事

代郡通事[06631]

御屬

綏遠將軍

綏虜將軍

綏邊將軍

右第七品上  右第七品中  右第七品下

諸門府舍人  祝史 諸局督事

祕書令史  太常齋郎  獄掾

主書令史  王家尉 太學典錄

集書令史  公主家令  太史博士[06632]

起居注令史    太卜博士

直事郎   太醫博士

司州本曹    太常日者

散臣督事    扶令

宿衞幢將    太樂典錄

右從第七品上 右從第中  右從第七品下

公府令史  太學助 厲武將軍

太子典書令史 掃寇將 厲鋒將軍

太子典衣令史 掃虜將 虎牙將軍[06633]

司事令史  掃難將 虎奮將軍

諸局通事  掃逆將軍

殄寇將軍

殄虜將軍

殄難將軍

殄夷將軍

右第八品上  右第八品中  右第八品下

直事令史  尚書算生  諸寺算生

宿衞軍司馬  典客舍人  諸局書令史[06634]

諸局省事  符券吏 虎賁軍書令史

尚書記室令史 公府閤下令史 乘傳使者

右從第八品上 右從第八品中 右從第八品下

諸開府令史  祀官齋郎  白衣臣

宿衞軍吏  典客參軍

諸局書吏  太醫、太史助教

書幹

主書幹

典書幹[06635]

廣野將軍

橫野將軍

偏將軍

裨將軍

右第九品上  右第九品中  右第九品下

統史 方驛博士  八書吏

中校尉   王家吏

右從第九品上 右從第九品  右從第九品下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06636]魏晉舊事。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齊、御仗左右武官。二十三年,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爲永制。

太師 太傅 太保

右三師上公

大司馬 大將軍

右二大[06637]

太尉 司徒 司空開國郡公

右第一品

儀同三司 開國縣公 都督中外諸軍事 諸開府 散公

右從第一品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進 尚書令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衞將軍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師之上。四征將軍加大者,位次衞大將軍。諸將軍加大者 左右光祿大夫 開國縣侯

右第二品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進 尚書令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衞將軍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師之上。[06638]四征將軍加大者,位次衞大將軍。諸將軍加大者 左右光祿大夫 開國縣侯

右第二品

尚書僕射若並置左右,則左居其上,右居其下。中書監 司州牧 四鎮將軍加大者,次衞將軍。

中軍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右三將軍

金紫光祿大夫 散侯

右從第二品[06639]

吏部尚書 四安將軍 中領軍 中護軍二軍加將軍,則去中,位次撫軍。

太常 光祿 衞尉

右三卿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中書令 太子詹事 侍中 列曹尚書 四平將軍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太府[06640]

右六卿

河南尹 上州刺史 祕書監 諸王師 左右衞將軍 前、左、右、後將軍

光祿大夫銀青者。開國縣伯

右第三品

散騎常侍 四方郎將 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 國子祭酒 御史中尉 大長秋卿 將作大匠 征虜將軍 二大、二公長史若司徒置二長史,左在散騎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06641]太子左右衞率 武衞將軍 冠軍將軍 護、戎、夷、、越校尉 太中大夫 輔國將軍 中州刺史 龍驤將軍 散伯

右從第三品

二大、二公司馬

太常 光祿 衞尉

右三少卿

尚書吏部侍郎 給事黃門侍郎 太子中庶子[06642] 司空、皇子長史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太府

右六少卿

中常侍 中尹 城門校尉 司空、皇子司馬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史 驍騎將軍 游擊將軍

以前上階

鎮遠將軍 安遠將軍 平遠將軍[06643] 建義將軍 建忠將軍 建節將軍 立義將軍 立忠將軍 立節將軍 恢武將軍 勇武將軍 曜武將軍 昭武將軍 顯武將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司馬 通直散騎常侍 司徒諮議參軍事 中散大夫 下州刺史 上郡太守、內史、相 開國縣子

右第四品

中堅將軍 中壘將軍 尚書左丞[06644] 二大、二公諮議參軍事 司州別駕從事史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史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僕 中書侍郎 太子庶子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司馬 前、左、右、後軍將軍

以前上階

寧朔將軍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奮威將軍 揚威將軍 廣威將軍 諫議大夫 尚書右丞[06645] 司空、皇子諮議參軍事 司州治中從事史 左、右中郎將 建武將軍 振武將軍 奮武將軍 揚武將軍 廣武將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諮議參軍事 散子

右從第四品

寧遠將軍 鷹揚將軍 折衝將軍 揚烈將軍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史 二大、二公從事中郎 秘書丞[06646] 皇子友 國子博士 散騎侍郎 太子中舍人 員外散騎常侍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司馬

以前上階

射聲校尉 越騎校尉 屯騎校尉 步軍校尉 長水校尉 司空、皇子之開府從事中郎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諮議參軍事 開府從事中郎 中郡太守、內史、相[06647] 開國縣男

右第五品

伏波將軍 陵江將軍 平漢將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長史 二大、二公掾屬 著作郎 通直散騎侍郎 太子洗馬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諮議參軍事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司馬 奉車都尉

以前上階

太子屯騎校尉 太子步兵校尉 太子翌軍校尉[06648] 都水使者 司空、皇子之開府掾屬 領、護長史、司馬 歸義侯 率義侯 順義侯 朝服侯 輕車將軍 威遠將軍 開府掾屬 虎威將軍 洛陽令 中給事中 散男

右從第五品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從第三品將軍長史 二大、二公主簿 二大、二公錄事 皇子郎中令 司空主簿 司空、皇子錄事參軍事[06649] 從第三品將軍司馬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諮議參軍事 二大、二公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皇子文學 治書侍御史 謁者僕射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錄事參軍 司空、皇子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皇子功曹史

以前上階

河南郡丞 虎賁中郎將 羽林監[06650] 冗從僕射 駙馬都尉 廷尉正、監、評 尚書郎中 中書舍人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功曹、記室、倉曹、戶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 下郡太守、內史、相 上縣令、相

右第六品

襄威將軍 厲威將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錄事參軍 二大、二公列曹參軍事給事中[06651] 太子門大夫 皇子大農 騎都尉 符璽郎

以前上階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錄事參軍 皇子主簿 司空、皇子列曹參軍事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主簿、列曹參軍事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06652]兵參軍事,功曹史 太子舍人 三卿丞

右從第六品

威烈將軍 威寇將軍 威虜將軍 威戎將軍 威武將軍 四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 二大、二公祭酒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錄事參軍 司空皇子之開府祭酒 武烈將軍[06653] 武毅將軍 武奮將軍 王、公國郎中令 積弩將軍 積射將軍 員外散騎侍郎 皇子中尉 二大、二公參軍事 二大、二公列曹行參軍 開府祭酒

以前上階

司空、皇子參軍事 司空、皇子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錄事參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06654]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列曹行參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功曹史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 二衞司馬 討寇將軍 討虜將軍 討難將軍 討夷將軍 從第三品將軍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詹事丞 列卿丞 祕書郎中 著作佐郎 中縣令、相[06655]

右第七品

盪寇將軍 盪虜將軍 盪難將軍 盪逆將軍 五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 強弩將軍 二大、二公行參軍 司空、皇子行參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列曹行參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 第一品將軍開府行參軍 王、公國大農[06656]

以前上階

太學博士 皇子常侍 太常博士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參軍事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列曹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四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司州主簿 奉朝請 國子助教

右從第七品[06657]

殄寇將軍 殄虜將軍 殄難將軍 殄夷將軍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行參軍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參軍事 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列曹行參軍 四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 侯、伯國郎中令 司州西曹書佐 殿中將軍 皇子侍郎 大長秋丞

以前上階

侍御史 協律郎 辨章郎[06658]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行參軍 從第三品將軍參軍事 從第三品將軍列曹行參軍 五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 王、公國中尉 司州祭酒從事 下縣令、相

右第八品

掃寇將軍 掃虜將軍 掃難將軍[06659] 掃逆將軍 司州議曹從事史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 公車令 符節令 諸署令千石已上者。中黃門令 門下錄事 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 殿中侍御史 中謁者僕射 中黃門冗從僕射

以前上階

宮門僕射 侯、伯國大農 司空、皇子長兼行參軍 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 [06660]皇子上、中、下將軍 皇子中大夫 二率丞 四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王、公國常侍 厲武將軍 厲鋒將軍 虎牙將軍 虎奮將軍 五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行參軍 司州文學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兼行參軍 員外將軍

右從第八品[06661]

曠野將軍 橫野將軍 子、男國郎中令 太祝令 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中黃門 公主家令 皇子典書令 四門小學博士 律博士 校書郎 二大、二公參軍督護 檢授御史以前上階

王、公國侍郎 侯、伯國中尉 謁者 太子三卿丞 五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 司空、皇子參軍督護[06662]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兼行參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參軍督護 殿中司馬督

右第九品

偏將軍 裨將軍 太子廐長 監海津都尉 諸局都尉 皇子典祠令 皇子學官令 皇子典衞令 王公國上中下將軍 王公國中大夫 諸署令不滿六百石者。[06663]

以前上階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參軍督護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兼行參軍 太常、光祿、衞尉、領、護詹事功曹、五官治禮郎 子、男國大農 小黃門 員外司馬督

右從第九品

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06664]別制也。

正始元年十一月,罷郡中正。

四年九月詔曰:「五校昔統營位,次於列卿,奉車都尉禁侍美官,顯加通貴。世移時變,遂爲冗職。旣典名猶昔,宜有定員,并殿中二司馬亦須有常數。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車都尉二十人,騎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馬二百人,員外司馬三百人。」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書令高肇,尚書僕射、[06665]清河王懌等奏置小學博士員三千人。

二年正月,尚書令高肇奏,都水臺請依舊二使者,參軍事、謁者并錄事、令史亦隨事史立。詔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屬司,唯須充事耳,亦何勞多也。參軍、錄事並更置一,謁者加二,令史依舊。」又奏諸州諮議、記室、戶曹、刑獄、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參軍悉併省之。

四年七月,詔改宗子羽林爲宗士,其本秩付尚[06666]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衞將軍各二人。

十二月,罷諸州中正,郡縣定姓族,後復。

孝昌二年十月,詔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隊四百人,取肺腑之族有武藝者。

孝莊初,以尒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爲太宰,增佐吏。

永安二年各詔復置司直十人,視五品,隸廷尉,[06667]覆治御史檢劾事。

普泰初,以尒朱世隆爲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黃門、武衞將軍,並增置六人。

永安已後,遠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復立州都督,俱總軍人。

天平四年夏,罷六州都督,悉隸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後,天下多事,勳賢並軌,乃俱置之。[06668]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齊獻武王勳高德重,禮絕羣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一人,錄事一人,戶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詔「可」。

七年三月,詔左右光祿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祿大夫置四人,光祿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詔以四中郎將,世宗永平中權隸領軍,今還屬護軍。[06669]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并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爲內姓焉。[06670]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爲紇骨氏,後改爲胡氏

次兄爲普氏,後改爲周氏

次兄爲拓拔氏,後改爲長孫氏。弟爲達奚氏,後改爲奚氏

次弟爲伊婁氏,後改爲伊氏

次弟爲丘敦氏,後改爲丘氏

次弟爲侯氏,後改爲亥氏[06671]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爲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爲車氏

凡與帝室爲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爲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爲陸氏[06672]

賀賴氏,後改爲賀氏

獨孤氏,後改爲劉氏

賀樓氏,後改爲樓氏

勿忸于氏,後改爲于氏

是連氏,後改爲連氏

僕闌氏,後改爲僕氏

若干氏,後改爲苟氏

拔列氏,後改爲梁氏撥略氏,後改爲略氏[06673]若口引氏,後改爲寇氏

叱羅氏,後改爲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爲茹氏

賀葛氏,後改爲葛氏

是賁氏,後改爲封氏

阿伏于氏,後改爲阿氏可地延氏,後改爲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爲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爲駱氏[06674]

薄奚氏,後改爲薄氏

烏丸氏,後改爲桓氏

素和氏,後改爲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爲侯氏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爲渾氏

匹婁氏,後改爲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爲鮑氏[06675]

吐伏盧氏,後改爲盧氏

牒云氏,後改爲云氏

是云氏,後改爲是氏

叱利氏,後改爲利氏

副呂氏,後改爲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爲如氏

乞扶氏,後改爲扶氏

阿單氏,後改爲單氏[06676]俟幾氏,後改爲幾氏賀兒氏,後改爲兒氏

吐奚氏,後改爲古氏

出連氏,後改爲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爲何氏

叱呂氏,後改爲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爲莫氏

奚斗盧氏,後改爲索盧氏[06677]

莫蘆氏,後改爲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爲韓氏沒路真氏,後改爲路氏

扈地于氏,後改爲扈氏莫輿氏,後改爲輿氏紇干氏,後改爲干氏

俟伏斤氏,後改爲伏氏

是樓氏,後改爲高氏

尸突氏,後改爲屈氏[06678]沓盧氏,後改爲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爲石氏

解枇氏,後改爲解氏

奇斤氏,後改爲奇氏

須卜氏,後改爲卜氏

丘林氏,後改爲林氏

大莫干氏,後改爲郃氏

尒緜氏,後改爲緜氏

蓋樓氏,後改爲蓋氏[06679]

素黎氏,後改爲黎氏

渴單氏,後改爲單氏

壹斗眷氏,後改爲明氏

叱門氏,後改爲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爲宿氏

馝䢴氏,後改爲䢴氏土難氏,後改爲山氏

屋引氏,後改爲房氏

樹洛于氏,後改爲樹氏[06680]乙弗氏,後改爲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卽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爲強盛,別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爲茂氏宥連氏,後改爲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爲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爲陳氏

庫狄氏,後改爲狄氏太洛稽氏,後改爲稽氏[06681]

柯拔氏,後改爲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爲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爲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爲潘氏

叱干氏後爲薛氏

俟奴氏,後改爲俟氏

輾遲氏,後改爲展氏

費連氏,後改爲費氏

其連氏,後改爲綦氏[06682]去斤氏,後改爲艾氏

渴侯氏,後改爲緱氏

叱盧氏,後改爲祝氏

和稽氏,後改爲緩氏

冤賴氏,後改爲就氏嗢盆氏,後改爲溫氏

達勃氏,後改爲褒氏

獨孤渾氏,後改爲杜氏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衆,而尉遲已下不及[06683]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後改爲賀氏

郁都甄氏,後改爲甄氏紇奚氏,後改爲嵇氏

越勒氏,後改爲越氏叱奴氏,後改爲狼氏

渴燭渾氏,後改爲味氏庫褥官氏,後改爲庫氏

烏洛蘭氏,後爲蘭氏[06684]

一那蔞氏,後改爲蔞氏

羽弗氏,後改爲羽氏

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爲編民。

太和十九年,詔曰:「人諸冑,先無姓族,雖功賢之胤,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06685]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別敕。原出朔土,舊爲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爲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爲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爲中散、監已上,外爲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爲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已上,外爲副將、子都、太守,品[06686]登侯已上者,亦爲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其此諸狀,皆須問宗族,列疑明同,然後勾其舊籍,審其官宦,有實則奏,不得輕信其言,虛長僥僞。不實者,訴人皆加『傳旨問而[06687]詐不以實之』坐,選官依『職事答問不以實』之條。令司空公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帳,送門下以聞。」於是昇降區別矣。

世宗世,人猶以姓族辭訟,又使尚書于忠、尚書元匡、侍中穆詔、尚書元長等量定之。

官氏志九第十九 魏書一百一十三[06688]